欢迎访问汕尾市卫生健康局门户网站!

关怀版
网站支持ipv6
汕尾市卫生健康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尾市卫生健康局 > 政务公开
[指南解读] 2023版百日咳诊疗方案附抗菌药选择建议(2024)
  • 2024-04-11 14:39
  • 来源: 翁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发布机构: 汕尾市卫生健康局
  • 【字体:    

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鲍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为进一步规范百日咳的临床诊疗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另外,近十年来我国临床分离的百日咳鲍特菌常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耐药,国内当前百日咳治疗的抗菌药选择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一、病原学

百日咳鲍特菌,又称百日咳杆菌,属伯克霍尔德菌目,产碱杆菌科,鲍特菌属。百日咳鲍特菌为专性需氧菌,革兰染色阴性,为两端着色较深的短杆菌,无鞭毛。百日咳鲍特菌最重要的毒力因子是百日咳毒素(PT),具有促分裂活性,影响淋巴细胞循环,并作为细菌与呼吸道纤毛细胞结合的黏附素。

百日咳鲍特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弱,56℃ 30 分钟、日光照射 1 小时、干燥 3~5 小时可灭活,对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 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到病后卡他期 2~3 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三、发病机制

细菌侵入易感者呼吸道后,首先粘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上,在局部繁殖并产生 PT 等毒素,引起上皮细胞纤毛麻痹、细胞变性和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导致分泌物排出受阻,刺激中枢,反射性地引起连续痉挛性咳嗽,直至分泌物排出为止。痉咳时患者处于呼气状态,痉咳末,由于吸入大量空气通过痉挛的声门而发出高音调似鸡鸣样的吸气吼声。剧烈咳嗽还可使肺泡破裂形成纵隔气肿和皮下气肿;痉咳不止,使脑部缺氧、充血、水肿并发百日咳脑病。


四、临床表现



五、并发症

多见于新生儿和 6 月龄以下婴儿,以肺炎最常见,亦可并发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肺动脉高压、窒息和脑病等。

01肺炎:


可原发于百日咳,也可继发于其他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或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02肺动脉高压:
可见于少数患儿,严重者可导致猝死。
03百日咳脑病:


主要发生于痉咳期,可表现为惊厥、抽搐、高热、昏迷等。恢复后可能会遗留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

六、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疑似病例

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 周;

2.婴儿有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窒息、紫绀和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3.大龄儿童、青少年、成人持续 2 周以上咳嗽,不伴发热,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临床诊断病例

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疑似病例,且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明显高于相应年龄正常范围;

2.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2 周,与百日咳确诊病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与首发或者继发病例发病间隔 5~21天)。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培养到百日咳鲍特菌;

2.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检测阳性;

3.PT-IgG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 4 倍及以上升高(排除婴幼儿 1 年内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或既往感染)。


七、诊断


百日咳样综合征:副百日咳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部分患者临床表现、血常规、肺部影像学表现可与百日咳类似。鉴别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




慢性咳嗽:支气管淋巴结结核、气管支气管异物及其他病因引起的慢性咳嗽,也可引起刺激性阵发性咳嗽,但通常无典型咳嗽末吸气性鸡鸣样吼声。可根据血常规、肺部影像学、病原学进行鉴别。

八、治疗
01一般治疗:


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对症支持治疗。痉咳严重者可鼻饲,避免误吸。缺氧者进行氧疗。做好气道护理,预防窒息。
02病原治疗:


长期以来,百日咳的抗菌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或克拉霉素等。鉴于国内百日咳鲍特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耐药率高,>2 月龄的儿童和成人,若存在使用大环内酯类的禁忌证、不能耐受大环内酯类或感染耐大环内酯类的菌株,可使用复方磺胺甲噁唑。国内研究报道对于大环内酯类耐药的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感染,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后细菌清除率高,可以考虑用于治疗耐药株感染的 2 月龄以下小婴儿。对疑似病例可以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发病 1~2 周内接受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鉴于国内百日咳鲍特菌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耐药率高,姚开虎教授课题组通过实验研究建议国内当前百日咳的抗菌治疗应予以调整:对于2月龄以上的百日咳患儿,经验治疗不应继续首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应首选TMP-SMZ根据年龄或体重确定给药剂量,并坚持用药14d;如不能使用TMP-SMZ,可尝试足量足疗程选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其效果需谨慎评估;后续应积极评估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其他抗菌药物清除百日咳鲍特菌的作用,以应对将来新出现的耐药菌。
03并发症治疗:


出现百日咳脑病时,酌情应用镇静止痉剂及脱水剂,治疗同脑炎。继发细菌性肺炎时,根据致病菌和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04中医治疗:


临床分为初咳期、痉咳期、恢复期三期论治。

(1)初咳期:轻症推荐甘桔汤。重症推荐麻杏石甘汤。 

(2)痉咳期:轻症推荐宁嗽汤。重症推荐千金苇茎汤及痰热清注射液。

(3)恢复期推荐沙参麦冬汤。


九、预防




一般预防措施

1.呼吸道隔离至少到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 5 天,对于未及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隔离期为痉咳后 21 天。

2.做好住院患者所在房间通风,并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做好房间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接触患者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




暴露后预防

以下人群建议暴露后预防:未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婴幼儿、家庭内和托幼机构的密切接触者、有明确接触史的幼托机构工作人员、婴幼儿看护者、新生儿病房医务工作者。

在暴露后 21 天内(尽可能暴露后 1~2 周内)接受药物预防或者紧急接种疫苗预防(我国尚无 6 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用含百日咳成分疫苗),药物选择、剂量、疗程与治疗相同。




疫苗接种

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接种时间为 3 月龄、4 月龄、5 月龄,18 月龄时各接种 1 剂次。通常疫苗接种 3~5 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 年后抗体几乎消失。若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


关联稿件: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卫生健康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