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春暖花开,是外出踏青、春游的好时节,但在这个月份又是春雨连绵,气温变化较大,同时,清明期间,人们陆续返乡祭祖,人群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增多,呼吸道及肠道传染病等传播风险较大。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重点关注)
3.部分患者可伴有轻度的四肢或腰部、背部肌肉酸痛等症状。
建议 1.接种疫苗。符合条件而未接种、未全程接种和未加强接种的人员尽快完成接种,尤其是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人,尽快完成接种。 2.坚持良好卫生习惯。科学规范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注意遮挡口鼻,尽量避免接触发热人员。 3.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健康饮食,戒烟限酒,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根据自身状况适度运动和锻炼。 4.做好自我健康监测。老人、孩子、有慢性病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远离有发热和咳嗽症状的人员,做好健康监测,有发热等不适时及时就医。
5.婴幼儿症状不典型。
建议 1.建议6月龄及以上没有禁忌症者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等重点人群,以及医务人员、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托幼机构、学校、监所等场所工作人员。 2.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科学规范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注意遮挡口鼻。 3.当出现流感样症状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病情如出现进行性加重,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尤其是儿童、老人、慢性病患者、肥胖者、妊娠期及围产期妇女。
三、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特别是诺如病毒感染)疫情(需要关注)
4.成人患者以腹泻居多。
建议 1.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保持手部卫生是预防和控制肠道传染病传播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应洗手。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喝开水,烹饪食物要煮熟,尤其是贝类等海鲜类食品更要煮熟煮透,蔬菜瓜果彻底洗净。 3.患病期间隔离管理,患者需根据病情居家或入院隔离治疗至症状完全消失后3天。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家人近距离接触,严禁给他人做饭或照顾老人和幼儿。厨工、清洁工、保育员等杜绝带病上岗。 4.做好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对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
四、手足口病(需要关注)
4.个别患儿可发展为重症。
建议 1.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2.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洗手;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奶瓶、奶嘴及孩子常用的餐具及玩具等应经常彻底清洗消毒。 3.少聚集,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出疹的儿童接触。 4.早就诊,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溃疡等,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拖延治疗或误诊易使患儿发展成为重症病例,甚至导致死亡。
五、人感染禽流感(需要关注)
2.部分患者胸部X线显示单侧或双侧肺炎。
建议 1.避免接触病、死禽,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病死禽类,避免直接接触活禽类、鸟类或其粪便,若接触,须尽快洗手。购买禽类产品时要尽量避免或减少与活禽接触,不去或少去有活禽的环境,推荐选择正规的超市或农贸市场,购买经正规部门检疫确认是安全的冷鲜、冰鲜禽类。 2.在食品加工、食用过程中,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生禽、畜肉和鸡蛋等要烧熟煮透。 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在准备食物前、中、后,吃东西之前、使用卫生间之后、处理动物或者动物排泄物后、照顾家中病人时要洗手。
六、登革热(需要关注)
5.除了以上症状,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时候还可能出现出血休克、多器官衰竭等,甚至会导致死亡。
建议 1.穿长袖衣裤,尽量选择浅色,外出使用蚊虫驱避剂等驱蚊产品,避免被蚊虫叮咬。 2.安装纱门、纱窗,注意室内灭蚊。 3.保持住家及周围环境卫生整洁,清除各种卫生死角和垃圾,家中减少种养水生植物,用水容器或其他有用积水容器5~7天彻底换水一次。 4.如果出现可疑症状,需要及时就诊。
七、食源性疾病疫情(需要关注)
(一)症状
建议 1.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外出选择正规的、卫生环境良好的餐馆就餐;在家加工食材注意生、熟分开;食物要煮熟煮透;生吃蔬果要洗净;不喝生水。 2.注意个人手卫生,饭前便后、处理生、熟食物及其包装前后、接触宠物、处理垃圾之后要勤洗手。 3.清洁消毒,餐具和厨具要用流动安全的水冲洗、晾干,并经常蒸煮消毒,厨房环境要清洁。 4.不随意采食野生植物,不随意或“凭经验”采摘和食用野生蘑菇、野果、野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