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汕尾市卫生健康局门户网站!

关怀版
网站支持ipv6
汕尾市卫生健康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尾市卫生健康局 > 政务公开
守好健康“南大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广东路径
  • 2024-02-19 10:26
  •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 发布机构: 汕尾市卫生健康局
  • 【字体:    

  新华社客户端广州2月18日电(记者肖思思 徐弘毅)2023年初,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1号文”《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聚焦卫生健康领域;2023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广东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广东成为全国首个“委省共建”高质量发展示范省,广东卫生健康迎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新形势下奋力前行。

  一年多来,从粤东西北到珠三角,一系列整体布局落地生根,一连串重点改革开花结果……广东全省卫生健康一盘棋布局,积极践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稳步推进各项建设,为一方百姓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祖国守牢健康的“南大门”。

  “强基层”破解城乡医疗失衡困局

  在粤西山区的茂名信宜市,91岁的廖奶奶因上腹部疼痛以及排黑便,一年前在信宜市人民医院被诊断为结肠癌,而且是较复杂的“直乙交界中分化腺癌”。让廖奶奶没想到的是,自己不出信宜就得到了医治。

  由于距离珠三角较远,以前信宜居民遇到复杂的病,得花上一天坐车去省里的大医院看。然而,廖奶奶这次得知,如今省里的专家长期在这里工作,大病在本地就能医治,这让老人家安心就医。接受了肠癌根治性手术后,廖奶奶经过两周康复便顺利出院。

  廖奶奶能在“家门口”接受优质医疗服务,离不开广东省近年来卫生健康“强基层”的持续努力。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派驻粤西医院专家团队为患者进行手术。

  近年来,广东省卫生健康系统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聚焦“百千万工程”,全面启动新一轮强基层五年计划、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行动等,实施“百家县医院、百家县疾控中心综合能力提升,千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达标,万家村卫生站、万名村医队伍固本,万名医师下基层”4项行动。在加强基层硬件能力建设的同时,更注重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通过借鉴医疗援疆、援藏帮扶经验,广东部署73家三甲医院对113家县级医院开展紧密型组团式帮扶,支持高水平医院合理规划建设多院区、多中心,将三甲医院的管理、人才、技术全方位下沉,推动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开展“百名首席专家下基层”等,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让更多的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的医疗服务。

  帮扶要精准,才能实现最大效率。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黄飞介绍,这其中,广东创造的“县域内住院率”这一指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县域内住院率,是指县域内常住居民留在本地医疗机构住院的比例。县域内住院率能更加清晰地对该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开展综合评价,也能有效反映当地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的程度和成效,是衡量县域医疗服务三个关键要素——技术、价格和服务能否吸引群众留在当地就医的综合性指标。开发完善这一指标系统,广东大概花了一年半时间。这一指标,为基层提供了精准的工作抓手,后来通过不断扩展内涵和外延,还演变出了“市域内住院率”和“省域内住院率”等指标和概念。经过多年实践,广东已建成全省患者病案首页电子化数据库,在后台提取数据就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地疾病谱、专科诊疗能力和病人流向等情况,甚至具体到对某一位医生、某一种药物、某一项花费开展精准分析。通过分析异常数据,迅速地找准各市、县和医疗机构的短板,有的放矢地补缺项、补弱项。

  来自信宜的数据显示,当地外流患者主要集中在胃肠肛门和相关肿瘤专科,2023年2月,以胃肠肛门专科见长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与信宜市人民医院签约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后者加挂中山六院粤西医院牌子。

  “现在,信宜超过八成的肿瘤病人留在本地就医,初步实现我们的初衷。”该院院长姚麟说,随着合作深化,医院打算建立肿瘤防治中心,为当地患者提供更多治疗方案。

  在粤东的汕尾市,居民上广州看病的局面也正在发生改变。2021年,由深圳支援建设、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托管的深汕中心医院启用,如今每天约有50多位院本部的专家驻点汕尾。

  医院启用仅2年,汕尾市域内住院率即增加了4.1%,本地重症患者外转数减少超过12%;不仅满足了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的迫切需求,而且还为潮州、揭阳等周边地市患者就医提供便利条件,形成令人欣喜的“汕尾现象”。

  2023年7月1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汕尾陆丰市甲东镇卫生院举行义诊活动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体改处处长王春晓表示,广东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为核心,目前已基本建立分级诊疗秩序,全省99%以上的群众看病留在省内、95%留在市内、85%留在县域。

  医疗科技互促双强 高质量发展呈“高地”效应

  2023年3月,形如“生命之钥”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在广州南沙正式启用。这一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集医教研于一体的高水平医疗科研中心,折射着广东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愿景。

  近年来,广东省布局建设了50家高水平医院,实现全省21个地市高水平医院全覆盖;支持建设优势专科的5大国际医学中心,并推动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地,2家医院入围首批“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7家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持续打造全国医疗卫生高地。

  2023年3月29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院区正式启用。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该中心主任何晓顺教授团队首创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改变了供体器官“冷保存”的老方法,移植预后得以显著改善。近年来,该团队相继成功实施无缺血、不停跳心脏移植及无缺血肾脏移植等手术,为众多重症患者延续宝贵生命。

  在深圳湾畔,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探索出一套“绿色医疗”现代医院管理模式,力求解决人事管理体制不灵活、医疗服务定价不合理、医务人员专业技术价值被低估,以及“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问题,实现以较低的成本取得医疗质量、医疗效果最大化。

  图为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外景

  “港大深圳医院推广循证医疗,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和药品费用占比远低于全国平均值。”院长张文智说,该院还实行70%固定薪酬与30%绩效薪酬的制度,建立廉洁高效的行医理念。

  2023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广东省政府签署全国首个委省共建高质量发展示范省战略合作协议,广东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医防融合”筑牢公众健康屏障

  广东省作为中国的南大门,流动人口众多、对外交流频繁,加之气候温热,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让这里成为新发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战场”。

  纵观我国近年新发突发传染病,2003年SARS、2005年H5N1人禽流感、2009年H1N1甲型流感、2010年基孔肯雅热、2013年H7N9人禽流感、2015年MERS、2016年寨卡等,许多都在广东首次被发现。

  首次聚焦卫生健康领域的广东省委、省政府2023年“1号文”《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广东省“送医上岛”泌尿微创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医疗队)在所罗门群岛国家转诊医院查房。

  “我们离新发传染病,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说,“面对各种传染病,我们必须做好瞭望台上的‘哨兵’,密切关注有无威胁老百姓健康的潜在‘敌人’,时刻做好战斗准备。”

  推动以健康为中心,“医防融合”被摆在重要位置。在佛山市顺德区,当地构建基层紧密型健康共同体,以镇(街道)公立医院牵头,整合基层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职能,围绕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需求,创新探索医育、医校、医企、医养“融合”工程。“我们的目标是让居民不得病、晚得病、好看病、看好病。”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洪新田说。

  与此同时,粤港澳持续推进卫生健康合作,聚力共建健康湾区。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交流合作处处长陈全说,粤港、粤澳联合开展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广东2023年派遣11名医生通过有限度注册、有限度执照等方式赴香港、澳门公立医疗机构执业,派遣82名护士、放射技师和中医专家赴香港交流;港澳同行也多次来粤开展交流、互相借鉴,凝聚湾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力量。

  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广东还长期承担着国家援外医疗任务,近年先后在加纳、马尔代夫、多米尼克实施“中加西非心脏中心”“中加妇幼健康工程”“中马眼科中心”“中多心血管影像学中心”等多个合作项目,以高质量援外医疗造福当地人民,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高质量发展是广东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走好新时代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我们这一代卫生健康人的责任和担当。”黄飞说。


关联稿件: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卫生健康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