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汕尾市卫生健康局门户网站!

关怀版
网站支持ipv6
汕尾市卫生健康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汕尾市卫生健康局 > 政务公开
数字里的健康广东
  • 2024-02-05 10:14
  • 来源: 广东卫生在线
  • 发布机构: 汕尾市卫生健康局
  • 【字体:    

面对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2023年的广东,交上了年丰时稔的年度答卷:从1月7日省委、省政府出台粤发“1号文”开始,广东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的新使命新任务、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党建融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打出一整套组合拳,出台一系列促进优质资源扩容提质的政策文件,涌现出一批先行先试、出新出彩的地方经验,呈现出一幅一往无前、风生水起的高质量发展画卷。
岁末年初,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追问时光,梳理所得。最终,我们标注了一串数字,它们既是2023年广东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成绩所在,也是广东深化医改不断创新突破,持续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推进的阶段性成果,折射出卫生健康工作者的奋斗和感动。
 
全国首个“委省共建”

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示范省

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广东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等要求方面,做出了大量创新和有重要意义的实践。
2023年尤为凸显——年初,面对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新阶段,省委、省政府发布“1号文”《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聚焦卫生健康领域,播下与往年不同的新春第一粒种子。
5天后的1月12日,省政府工作报告附件部分公布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在这份民生大礼包中,生育支持、养老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等均与健康有关。
在省委、省政府强力推动下,广东卫生健康事业开年即驶入快车道。
2月,省卫生健康委发起高质量发展总动员,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保驾护航。此后,又组建了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将《意见》提及的政策举措与重点工作细化为1061项清单,同步推出“八大行动”,布局全年以及2025年、2030年中长期规划。各地市也掀起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2023年9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黄飞(右二)一行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调研


广东人刻在骨子里的改革自觉,又一次展示得淋漓尽致。
看到了南海边的波澜壮阔,国家有关部委也不吝助力。9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广东省政府签署全国首个省委共建高质量发展示范省战略合作协议,为广东送来了20多项政策和项目,以实际行动支持其先行先试。
前所未有的力度带来前所未有的开局,但广东没有满足于此,而是不断自我加码。特别是12月,省府办印发《“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围绕民生短板弱项、民生难题,提出了27项重点任务。其中,医疗、养老、育儿、食品安全等四项工程,都给卫生健康标注了新的奋斗坐标。
“高质量发展是广东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走好新时代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我们这一代卫生健康人的责任和担当。”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说。无论是改革,还是健康,追求都永无止境——行动是最好的表态,落实是最有力的回答,这两点,广东从来都不缺。
 
三位院士

与其背后的高水平人才梯队

“很庆幸在梦想之都‘一步一脚印筑梦,一画一成图逐梦’。”
11月21日,深圳医学科学院成立,创始院长颜宁说,该院英语简称是SMART,在这里工作的小伙伴们,昵称就是Smarter(聪明的人)。
第二天,中国工程院、科学院发布新当选院士名单,这位生于1977年的Smarter赫然在列。与她一同入选的广东医疗界专家还有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常务副主任、副院长马骏和国家毒品实验室广东分中心医学博士刘超。
颜宁是广东筑巢引凤的一招妙手,马骏和刘超则是本土培养的优秀代表。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这一年,广东加大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引育,并在过往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上,推出卫生健康战略人才工程和人才培养强基工程,同时深化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改革,茁壮成长的人才森林一片枝繁叶茂。
除了3位新院士,这一年,还有省第二中医院院长刘军等3位专家入选第十届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使广东这一队列增加至46人。
在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方面,这一年,广东新培育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中医药学等4个方向领军人才30名、青年拔尖人才60名。
这一年,广东还聚焦基层,组织培训全科医生5575人,其中粤东粤西粤北地区3377人;订单定向培养2432人,占全国三分之一;组织73家三甲医院 “组团式”帮扶113家县级公立医院,900多名医师下沉县域……
不同战线的Smarter越来越多,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也越来越强。
 
800亿 
卫生健康领域
总投资创历史新高
汕尾人的健康获得感提升,与一家开业仅2年多的医院密切相关。
这家医院就是深圳支援建设、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托管的深汕中心医院。“运营至今,医院累计接诊患者90万人次,出院5.5万人次,手术2.7万例次。”该院有关负责人说,医院切实满足了老区人民对于优质医疗服务、疑难危重疾病诊治的需求,汕尾群众重症外转率大幅降低,大批周边区域患者也慕名而来。
因为优质医疗服务辐射整个粤东地区,该院成为第四批2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之一,于2023年5月18日正式揭牌。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

同一天,深汕中心医院二期项目启动,总投资19.17亿元。兼任该院院长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中科院院士宋尔卫表示,项目规划建设肿瘤中心、感染中心、医学研究中心等,将把广州的研究型医院平移到汕尾。
它也是广东卫生健康系统重大工程类项目之一——2023年全省卫生健康系统重大工程类项目共计151个,其中新增66个,总投资超800亿元。
不少项目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比如珠海、佛山等9个地级市以及中央苏区韶关南雄市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就入选了国家“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11个项目共下达11.3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支持。
无论是公立医院改革,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每个方面都离不开各级政府先行先试的探索,也离不开积极精准的投入。得益于各级财政的支持,广东省才有足够底气,持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高水平医院联动建设,才能够同步建设25家省级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医院、50家高水平医院、70家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才能够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新趋势、新效能、新动力、新文化、新标杆等6个方面实现新发展,得到国家高度肯定。
强基层也再次出发。这一年,省卫生健康委陆续启动“乡村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支持粤东地区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行动”,联合其他4部门印发广东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等,在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建设热潮同样汹涌澎湃。
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逐渐从梦想照进现实。
 
85% 
强基攻坚战

助推县域内住院率持续走高

8月29日,广州花都、清远英德等12个县(市、区、镇)有了新的身份: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而广州海珠、河源紫金等12个县(市、区、镇)则成为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建设单位。
广东卫生健康工作者深谙“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活则全省活”的道理,不断推动资源下沉,持续构建“县强、镇活、村稳”的医疗健康服务新格局。
上述县(镇)域就是代表。
以英德为例,该市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共建、共管、共享”,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县域内住院率近年来稳定在90%以上,做到了“头痛脑热在镇村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
县域能力提升,也有着 “组团式”紧密型帮扶的贡献。比如,化州市人民医院在南方医院对口帮扶下,先后获评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防协同试点县、省慢性乙肝早防早治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龙川县人民医院则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对口帮扶下,建成河源市首家县级三级综合医院……
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广东则通过实行百名卫生首席专家下基层和执业医师服务基层项目等解决。2023年,从全国选聘的第二批100名首席专家,已全部进驻47家中心卫生院;一大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师也相继下沉——根据计划,每年人数不少于2000。
对于村医,省卫生健康委明确多渠道确保其待遇。比如,粤东西北地区村医补贴2023年提升至一村一站2.5万元;早在2022年11月就下达了2023年第一批预算资金,其中包括1.82亿元的农村接生员和赤脚医生生活困难补助资金。
到2023年末,全省有46家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水平,1009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基本标准、332家达到推荐标准,2.5万家村卫生站完成规范化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
随着基层服务能力的提升,群众选择就近就医也顺理成章。
6月12日,广东召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五年行动启动会,在推进新阶段强基层“三大工程”建设的同时,还宣布:全省市域、县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95%和85%,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形成。

▲2023年12月12日,郁南县医共体第二人民医院联合历洞镇分院在中里村开展爱心义诊


1.26亿 
全人群、全生命周期

的健康服务

广东常住人口1.2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93%,人口规模继续稳居全国首位。通往健康的路上,每一个群体都不能被忽略。
广东将常住居民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持续提升服务均等化水平。这一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关注对象提供了细致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获益者包括800多万0~6岁儿童、90多万孕产妇、700多万老年人、500多万高血压患者、200多万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等;全省计划免疫疫苗接种达到2475万针次。
2023年,广东成为全国第一批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省份;耐多药肺结核重点指标及防治成效明显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患者纳入治疗率达到80.4%;推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长效针剂免费治疗,1~11月接受长效针剂治疗的患者较去年同期增长1.27倍,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瞄准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链,广东为各个群体精准解难。
这一年,广东加快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全省2998家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成为省、市级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达标率89.5%,老年医学人才培训数量居全国第一;以医养结合为切入口,推动基本养老到高质量健康养老转变,深圳罗湖、佛山顺德、广州黄埔、江门新会获评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
这一年,广东以普惠性托育服务为重点,着力破解“托育难、托育贵”问题。全省现有各类托育服务机构8000家,能提供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50余万个;广州、珠海成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21个地市的66家机构获评全省首批示范性托育机构。
这一年,广东免费为50万名适龄妇女开展“两癌”筛查,免费为64万名孕妇提供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严重致死致残结构畸形的产前筛查
这一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省级职业病危害工程防护技术中心和省级区域职业病防治中心,率先建成全国首家职业病互联网医院,率先开展“职业健康+工程防护”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270万名劳动者提供职业健康检查服务,并建成职业健康体验馆6家、职业建康小屋325个和健康企业家615家。
这一年,广东推进岭南区域营养创新平台建设,推出全国首个成文发布的区域膳食模式,为广东居民量身打造营养健康指南;启动微生物食品营养与安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建全省第二个国家级区域性营养创新平台;发布《化橘红胎》《鱼露生产卫生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卫生规范》等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让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更有底气。
这一年,广东还聚焦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新增健康县区17个,累计成功创建64个,占全省县区总数51.6%,提前超额完成国家2025年达到40%的创建目标;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推动“两库一机制”制度和机制建设,创新制定“健康广东”直播制度,并将科普作品纳入职称申报业绩成果代表作;策划“乡村一对一,健康你我他”广东健康科普进乡村活动,将健康送到村镇居民家门口。
特别是近期,针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多发的情况,省卫生健康委急群众之所急,第一时间协调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组织权威专家接受集体采访,联合央视制作中医药防治流感视频等,引导群众分层分级科学就医,极大缓解了社会紧张情绪。
而今,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仍在稳进提质,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广东温度。

▲广东坚持做好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并特别关注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图为省妇幼保健院帮助提升基层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19 
“港澳药械通”

释放健康湾区活力

2023年,“港澳药械通”定点医院由点扩面,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起步,一路小跑进入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等湾区内地城市的14家三级医院、5家二级医院。
截至目前,已有58种1.47万盒(支)港澳药械由此进入大湾区指定医院,为4000多名临床急需的患者带来健康福音。
与此同时,5款院内制剂从广东省中医院出发,跨越港珠澳大桥,进入澳门医疗机构,成为粤澳两地监管创新、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之举。
这只是健康潮涌大湾区的其中两朵浪花。
从4年多前“塑造健康湾区”被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到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南沙等深度合作平台欣欣向荣,再到2023年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再添新平台、新机遇,粤港澳在卫生健康领域不断“破壁”,合作持续向纵深推进。

▲2023年10月25日,广东省中医院5种获批跨境使用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成功发往澳门,由镜湖医院接收,并将逐步应用于澳门临床。


除了药械交流互通,这一年还谱写了更多协奏曲:
3月,国际标准(中国)首批医院评审认证在前海启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13家医院参与首批认证;5月,珠海立法允许符合条件的15类澳门医疗人员通过注册在横琴执业;6月,南沙与3家转运机构签约,为大湾区群众提供“陆、海、空”一体化的非急重病人跨境转运服务……
“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迈出一大步,首批92名医护人员赴港工作交流,为香港居民的健康贡献广东力量;香港“长者医疗券”使用范围正在走出深圳,向其他大湾区内地城市拓展,跨境医疗服务衔接扎实有效。
2023年11月10至11日,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在广州南沙召开,三地60个合作项目签约落地,“塑造健康湾区十大案例”成功发布。在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等六个方面深化合作,高质量塑造健康大湾区成为合作共识。
于是,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健康湾区走向未来。
 
1831 
基层群众
也能便捷享受中医药服务
2023年11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广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广东省紧密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创新举措、进展成效,除了展示医疗高地的建设成果,省中医药局也晒出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三大突破:
县级管理机构从无到有,100%的地市和88.52%的行政建制县(市、区)均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
基层服务能力量质提升,全省建成中医馆1831个,实现省域全覆盖,30万人口以上的县实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全覆盖;
基层人才队伍多重巩固,全省已建设50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0个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培训县级中医临床骨干105人。
令人欣喜的数字背后,是广东十余年中医药强省建设的厚积薄发,也是“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积极作为。
这一年,广东继续砸下真金白银,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二级甲等医院“达标上等”奖励项目,最高获省级财政3000万元建设资金;推动县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明确差异化发展中医治未病、骨伤、康复、脑病等优势专科。
重点安排1380万元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馆内涵建设,安排1742万元支持87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中医阁,让规模成熟、功能完备的中医馆逐渐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标配。
这一年,广东继续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
647人参加2批次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106人参加县级中医临床骨干培训班,500余人参加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伴随基层中医药队伍综合能力的提升,基层群众的健康防护网进一步织牢。
高地建设也持续发出好声音:2023年3月,全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广州获批建设;12月,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牵头的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揭牌。
在岭南这片中医药的沃土,还有更多创新探索在萌芽、拔节、开花、结果。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上,一批合作项目签约交换文本

 
1.4万亿 
医学科技创新

催动健康产业腾飞

2023年,广东健康产业产值突破1.4万亿元。
作为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不断跑出加速度。
这其中,医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功不可没。
我们很容易列出一长串广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研创新成果:7月,全球首例5G远程微米级眼科手术成功开展,实现千里“飞刀”精准治疗;8月,国际首个干细胞型生物人工肝技术获批临床试验,破解肝衰竭患者生存率低的难题;10月,世界首例肝癌定向治疗术顺利完成,助力肿瘤化疗进入“器官治疗”时代……
科幻电影里的黑科技走进生活,离不开久久为功打下的深厚家底。
广东拥有6个国家级、90个省级医学类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24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打造5个国际医学中心,推动在国家备案的临床研究项目达到3.2万余项,数量高达全国的1/6。

▲广州实验室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临床基地


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规范管理试点、委省共建提升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设立了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中心、医学伦理质量控制中心、干(体)细胞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中心、临床医学科学大数据中心,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医学科技创新策源地、验证场、成果库和推广点的作用。
广东还打造了一条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共同构成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医学创新成果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健康便利提供可能。
2023年9月,广东举办首届优秀医药成果发布暨转化签约大会,发布首批33项优秀医药成果,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慢性肾脏病系统抑制剂等10项重大科技成果与企业签约,从科研的试验场走向临床的应用场。至此,广东医学创新与转化平台已推动84个项目成功转化。
这一年,广东卫生健康宣传工作也努力当好“风向标”和“吹鼓手”,由展示工作提升为推动工作,由单一宣传提升为打造大宣传理念、提前策划、主动服务,讲好行业故事,发出健康广东好声音,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九万里风鹏正举,新征程气象万千。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正在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走更远的路、攀更高的山。


关联稿件: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卫生健康局”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