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一波“冷空气”来袭
昨天(1月22日)
广东迎来一波狠狠地降温
多地下雪啦
1月22日14时
广东启动防冻Ⅳ级应急响应
据@广东天气
随着冷空气主力抵达广东
昨天广东气温集体速降
全省大部气温24小时降温10℃以上
全省大部气温集体在个位数
冷到发紫!发紫!!!
22日-24日
受冷空气补充影响
全省大部阴雨寒冷天气
各地气温持续下降
将有大范围的5℃及以下低温
一定要注意保暖!
降温过程中
电暖炉、热水袋、暖宝宝等
各种“取暖神器”开始大显身手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烧伤整形科主治医师汤文彬提醒
冬季烧烫伤事件频发
警惕“取暖神器”变“凶器”
▼▼▼
01.
电暖炉凌晨爆炸起火
近一个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接诊了多例因使用取暖产品不当而导致烧烫伤的患者。40多岁的吴女士便是其中一位重度烧伤患者。
据了解,吴女士是在睡觉时,因电暖炉使用不当,凌晨发生爆炸起火,导致全身多处70%深Ⅱ-Ⅲ°火焰烧伤。更严重的是,她由于长时间吸入浓烟导致了肺功能衰竭,要启用“人工肺”,即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
汤文彬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烧伤源有沸水、滚粥、热油、热蒸汽烧烫,以及火灼伤等。同时,冬季大量用火、电、气,会极大增加烧伤的风险。
除了烧伤,低温烫伤同样值得注意。电暖器、暖宝宝、热水袋、艾灸等都是低温烫伤的常见热源。
汤文彬表示,低温烫伤的面积通常比较小,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也许表面看起来不严重,仅仅是红肿或小水泡,但其实皮肤深部已经受到损伤。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起创面感染导致难以愈合或愈合后遗留严重瘢痕。
02.
预防烧烫伤
冬季如何预防烧烫伤?汤文彬表示,只有学会正确使用“取暖神器”,才能防患于未然。具体如下:
电暖炉:使用电暖炉时不应太贴近皮肤,尤其是皮肤感觉异常的糖尿病患者,以及皮肤较易受损的婴幼儿和老年人。
暖宝宝:切忌直接贴在皮肤上,要间隔一层衣物,使用时间不宜过长。
电热毯:通电时间不要太长,入睡时应关掉电源,避免彻夜使用。最好选用调温电热毯,可在温度合适时调到保温档。
热水袋:不要灌水太满,盖口需拧紧,防止热水流出。可以使用毛巾、棉布、毯子等将热水袋包裹,或者隔着衣服进行取暖,避免皮肤的直接受热。
艾灸:艾灸时一定要注意对皮肤的保护,艾灸时长不能过长,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局部触觉、痛觉不敏感的患者须格外谨慎。同时,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以防燃烧的艾炷脱落翻滚致伤。
除了学会正确使用,也需要定期检查取暖产品是否老化或破损,及时更换。一定要到正规渠道购买质量过关的取暖产品,慎防“三无”产品发生意外爆炸,而导致烧烫伤。
03.
一旦发生意外烧(烫)伤,汤文彬表示,要立即按照“冲、脱、泡、盖、送”的急救流程,先立即冷水冲洗,脱去烧(烫)伤区域的衣物,用洁净的毛巾或衣物等保护创面,立即送到医院就医。
“冲、脱、泡、盖、送”是烧烫伤后最科学的处理方式,降低热力因素继续渗入皮肤的速度,起到预防深度烧伤的作用。
冲:用流动的清水持续冲洗烫伤面15~30分钟左右,注意冲洗水流不能太急,太冷;如现场无冲洗条件,可用几条湿毛巾轮流进行湿敷降温;不能把冰块直接放到烧伤皮肤上降温。
脱:烫伤部位如有衣物覆盖,用冷水充分泡湿后小心脱掉或剪开;如果衣物和皮肤有粘连,应先剪去未粘着的衣物,注意不要强行撕脱衣服。
泡:疼痛明显者,可根据需要,将伤处持续浸泡在冷水中15~30分钟。
盖:为减少外界的污染,冲洗清洁伤口后,可用无菌纱布、毛巾或者干净衣服包住伤处,并轻轻固定。
送:除面积小、程度比较轻的烫伤外,完成以上步骤后,应尽快就医。注意要先完成冲水等局部降温处置后再去医院,不是烫伤后马上送去医院,以免错过防止烫伤进一步发展的最佳时机。
汤文彬特别提醒,烧烫伤后,切勿使用秘制药膏,或将酱油、牙膏一类的东西涂抹在伤口上。“这些操作可能影响医生对其深度的判断,还容易引起伤口感染加深,增加治疗难度。”
烧烫伤后,面积较小的可以在家中自行换药,用碘伏消毒、使用抗菌药膏等;面积过大或伤口迟迟无法愈合,则需要到正规医院的烧伤整形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