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来,汕尾以机遇转化开辟振兴新局,以压实责任推动工作见效,以改革驱动力激活发展动力,走出了一条“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的特色发展路径。
仲秋时节的汕尾,455公里海岸线上巨型风电机组与蔚蓝海面相映成辉;岭南特色村落间,游客在咖啡香气中感受滨海慢生活。近3年来,肩负省委“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使命的汕尾,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进程中,书写了怎样的城乡协调发展篇章?《南方》杂志记者专访了中共汕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逯峰。
扛鼎战略使命:构建全域示范新格局
《南方》杂志:省委赋予汕尾“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的全新发展定位。汕尾如何将战略使命转化为发展实践?
逯峰: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定位是省委立足全省发展大局对汕尾的战略擘画。全市上下坚持三大行动路径:
一是战略贯通行动。紧扣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锚定全新发展定位。确立“海洋强市、融湾先行”发展主轴,制定“一三五”施工图,即一年强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今年作为全域示范攻坚年,我们自我加压提升标准。
二是系统攻坚行动。以党建引领“三六九”工程为框架,2024年同步打响产业兴市、强县富民、狠抓落实三大战役,推动GDP突破1500亿元大关。2023年11月启动“明珠”系列攻坚行动,到现在已经到“明珠十号”,聚焦风貌提升、产业培育等十大领域集中突破。
三是全域示范行动。创新提出“234”全域提升模式:以全市2条铁路、3条高速、4条国道为骨架,以30条已建成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依托,连线成片推动沿线镇(街道)、村(社区)整体提升,力争年底推动全市51个镇(街道)、863个村(社区)、2974个自然村基本实现“全域镇村典型示范”。

三年攻坚答卷:四个突破性转变
《南方》杂志:实施“百千万工程”近3年来,汕尾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有哪些经验做法?
逯峰:近3年来,我们实现了从局部突破到全域提升的深刻转变,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
城乡颜值与气质双提升。农房改造首创“强村公司+乡村工匠”模式,组建拥有8000多名“乡村工匠”的人才库,采用真石漆喷涂工艺,实现降本增效,累计完成存量农房微改造15962户,建成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314个,高质量建成美丽宜居村645个,全市94.08%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海丰县8项规划获全省“粤美县城”全优,成唯一满贯县。更令人振奋的是生态蝶变,两年植树176万株,林分优化11.34万亩,今年超额种植乔木149.6万株,让“绿美汕尾”从蓝图走进现实。
经济动能与活力双迸发。抢抓深汕合作机遇,平移深圳16条招商政策,推动比亚迪电芯、中船科技广东总部等50余个重大项目落地。经济增长持续保持良好势头,今年上半年GDP增速居全省第二,新登记企业10150户、同比增长65.42%,第三、四届汕尾发展大会签约超千亿元,海丰县跻身全国县域投资潜力百强。陆丰碣石临港产业园扩产提质,年产值预计突破50亿元,成渔业镇转型典范。
民生温度与质感双增强。近3年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90万元增至3.27万元,增速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64稳步收窄至1.58。新增学位9300个,深汕中心医院建成恶性肿瘤精准诊疗省重点实验室,引入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托管资源,陆河职校学生斩获世界技能大赛银奖。最有力的印证是人口变化,2023年常住人口增8700人,2024年再增9800人,彻底扭转了人口外流趋势。
治理效能与底蕴双升华。构建“善美治理”体系:“善美村居”平台实现863个村(社区)全覆盖,“一约六会”全上线;“1+6+N”基层治理体系让网格事件化解率99.4%,信访量下降30%。刑事警情下降66.4%,“零双抢”达355天。
这些成果源于三条特色路径:
一是机遇转化。抢抓央企助力政策,对接发动中铁广投公司谋划实施公益性项目277个投资超10亿元;首创风电“发一度电捐一分钱”机制,撬动央企投5.91亿元建华润希望小镇。
二是责任穿透。实行市领导“定点包干”,全覆盖联系51个镇街,包干重点项目、重点任务。实施县委书记“图强计划”,推动“一线总指挥”绘就一张蓝图、细化施工图、展现实景图,带头担当作为、奋发图强。实施镇街党(工)委书记“遍访计划”,构建多维识别体系,今年以来调整11名不胜任现职、提拔6名综合表现优秀的镇街党政正职。实施村级“强雁计划”,高质量完成海丰县平东镇村级换届试点工作,全市储备“头雁”后备力量1982人,新调整的人选在10月底前全部到位。
三是改革驱动。全省首创“股票田”改革,激活3.9万亩土地发展康养旅居,户均年增收2万元;围绕片区发展,成立海丰梅陇-联安、陆丰“三甲”镇域联合党委,打破行政壁垒,推动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围绕产业协同,成立金银珠宝产业带联合党委、10个乡村振兴示范带联合党委和115个村民小组项目联合党支部,加强力量整合和资源统筹调配,加快推动全域镇村典型示范。
向海图强路径:构建特色产业生态
《南方》杂志:推进“百千万工程”以来,汕尾走出一条美丽经济转化的特色发展路径,请您具体谈谈,汕尾如何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上有哪些突破?
逯峰:我们坚持向海而兴战略,重点打造两大增长极:
海洋经济构建“风电+牧场”双轮驱动格局。海上风电装机140万千瓦,居全省第二,引进项目19个、投资超500亿元,明阳智能生产的20兆瓦海上风机创全球纪录,128米叶片生产线填补国内空白。海洋牧场规划743平方公里养殖区,推行“拿海即开工”机制,14个项目总投资36亿元加速推进,特别是省港航集团“100+2”海洋牧场项目从审批到投产仅用77天,树立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新标杆。
产业生态突出三链融合。制造业强链——上半年工业投资187.35亿元,占固投49.3%,海丰金银珠宝通过跨境电商销往全球30国;农业延链——建九大“食品谷”,推动生蚝、青梅等特产精深加工,44款产品获“圳品”认证,今年农林牧渔业产值167.14亿元,增速全省前四;文旅融链——打造“向大海出发,遇见好玩汕尾”IP,引入缦合缦等国际国内知名酒店品牌,打造红海湾“咖啡一条街”,2024年营业额达到1100多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00多个,上半年接待游客510.88万人次,收入58.82亿元,增速近30%。
创新生态方面,在深圳设立的“创新岛2.0”入驻企业182家,引进特拉维夫大学等顶尖团队,红海湾实验室研发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将量产,预计年产值15亿元。

红海湾绿色制造产业园海工基地码头一角。
善美共生实践:凝聚多元共建合力
《南方》杂志:省委要求大抓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汕尾如何破解社会力量参与难题?形成哪些可持续机制?
逯峰:我们凝聚合力,积极调动央企、国企、民企、高校、热心企业家、爱心人士等多元主体,构建群策群力格局,推动各方全面参与。
充分调动纵向帮扶协作力量。建立市直单位对接帮扶省直单位机制,4县(市、区)与12家省直纵向帮扶单位组团结对,围绕产业平台搭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领域协作。
引导本土企业深度参与县镇村建设,深化“百会助百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发动75家建筑业企业结对帮扶全市51个镇街,形成结对项目488个;促成“会镇对接”新增招引项目9个,投资总额超10亿元。
探索“情感换建设”企业助力机制,创新推行“汕商绿美建设荣誉制”,筹资6866万元,涌现6名乡亲“包镇植树”案例;2024年累计筹资超1.2亿元用于绿美生态建设及高铁沿线整治。
借力“双百行动”,与深圳大学等结对院校推进54个共建项目,建立“驻地高校+返乡学子+村居”结对模式,组建131支青年大学生突击队“揭榜领题”,参与232个镇村“小彩绘”“小景观”项目。
创新实施“入户联心”,5.9万名党员干部常态化联系群众,以“一约六会”引导群众把“村里事”变成“家里事”,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建“美丽庭院”5300余个、“四小园”15860个。
未来发展图景:海陆丰革命老区全面振兴发展
《南方》杂志:站在3年节点展望未来,汕尾期待怎样的城乡新图景?
逯峰: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节点之年,我们力争今年底完成汕尾特色的标志性成果:一是基本实现“全域镇村典型示范”,二是县域产业培育提质扩量,三是人居环境和城乡风貌全面改善,四是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五是“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成效显著,六是各方力量参与成为常态。
我们期待到2035年,汕尾的县域对全市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新型城镇化基本实现,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加平衡,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海陆丰革命老区全面振兴发展,城乡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届时乡村振兴示范带串联智慧田园,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让每个镇村都成为诗意的栖居地,让每位百姓共享现代化成果,这是我们对360万老区人民的庄严承诺!

长者助手
无障碍
手机版
网站首页
聚焦汕尾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走进汕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