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讯 7月12日,《人民政协报》第6版刊发了《广东汕尾市举行“市委书记倾听政协委员之声” 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汕尾样板”》。现全文转载如下: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近日,广东省汕尾市举行“市委书记倾听政协委员之声”活动。市委书记逯峰参会,与政协委员、企业家共商产业发展大计。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成为会上讨论的关键词。
从碧波万顷的海上风电场到鳞次栉比的光伏矩阵,从蔚为壮观的海工基地到驶向深蓝的风渔融合网箱平台,当前,汕尾正以“风光水火核储”多元协同的产业生态,逐步崛起为广东新能源产业的“主力军”。对于电力能源产业下一步如何发展,与会委员开动脑筋,积极建言。
王董辉委员对汕尾市能源体系发展潜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建议通过打造粤东清洁能源枢纽,推动上下游制造业在汕尾落户,进而实现建链、强链、补链,以点带面、以面促全,为当地提供就业税收,助推经济腾飞。
“汕尾应以厚实的电力能源产业带动、支持相关产业升级改造,推动汕尾工业基础进一步稳固,促进经济实力大踏步前进。”孙庆恭委员建议推动能源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协同创新格局。
洪俊委员认为要以智算赋能汕尾现代化产业发展,建议成立汕尾智算协会,统筹各算力提供方,为汕尾企业提供“算力+应用+场景”一站式解决方案;联合科研高校就算力应用和算力维护等专题开展科研攻关;加快AI应用落地。
汕尾作为广东省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深厚的渔业基础。不少委员也把目光放在海洋产业上。黄献培委员建议成立汕尾高端特色水产协会(联盟),聚焦紫海胆种质改良、线纹海马人工繁育等核心技术攻关。同时,推广物联网监测系统、自动化投喂设备,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预警中心,推广生态立体养殖模式,通过科技赋能、全链融合、湾区协同,把“蓝色粮仓”转化为“金色产业”。
除了琳琅满目的海产品,在汕尾陆地上,特色农产品如莲花山茶、陆河青梅、油柑等远近驰名。彭晋龙委员表示,汕尾应利用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绿色、健康、安全食品品牌,借助冷链物流快速进入大湾区市场;加强与汕潮揭都市圈产业协同,推动区域食品产业协同共进;持续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汕尾市农业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完全有条件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走在前列。”刘定发委员建议以“全产业链升级、全要素整合、全品牌赋能”为路径,推动农业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迈进,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汕尾样板”。
逯峰在认真听取委员们的发言后指出,要深刻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鲜明特征、内在逻辑、发展形势,切实增强抓产业、壮筋骨、促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紧扣“链、聚、优、新”四字要诀,推动产业体系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具竞争力发展,奋力开创汕尾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他希望广大政协委员充分发挥优势,做好政策宣传阐释,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更多好项目、好企业落户汕尾,为加快建设具有汕尾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市政协主席曾晓晖在主持活动时指出,要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切实把市委部署要求贯彻到履职实践中,为汕尾市打造创新引领的产业高地、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