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海湾,是美丽中国在海洋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了省级美丽海湾建设成效审查工作,并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确定了第一批省级美丽海湾。品清湖、红海湾(遮浪段)成功入选。
汕尾品清湖
渔歌唱晚,鸥鹭归栖
品清湖位于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是汕尾的“母亲湖”。水域面积约23.07平方千米,咸淡水交汇形成独特生态系统。
这里风光秀丽,兼具海的辽阔与湖的宁静,成为市民游客流连的近城亲海空间。
近年来,汕尾市以“法治引领、系统修复、多元共治、文旅融合”为路径,构建起“碧水提质、鸥鹭翔集、人海和韵”的美丽海湾典范。

品清湖口门全景图
法治保障领航。以《汕尾市品清湖环境保护条例》为法律基石,明确陆海统筹治理框架。编制《品清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3-2030)》,为系统治理提供科学指引。
陆海协同治理。实施“溯源截污”工程,完成环湖排污口整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提升达15万吨。
开展生态修复。构建“山体-湿地-海域”立体防护体系,实施红树林生态屏障计划,种植秋茄、红海榄等22.86万平方米。
拓展亲海空间。建成北岸碧道和南岸滨海碧带,串联景观节点,融入妈祖文化、渔歌非遗等元素,打造“生态+文旅”走廊。创新水经济模式,举办海洋运动会等品牌活动,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高效转化。
近年来,品清湖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连续保持100%,红树林面积稳步增长,亲海空间不断拓展。2024年观测记录到湖区内鸟类39种、2500余羽次,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胸翡翠频频现身。
法治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破解治理碎片化难题。 陆海统筹系统治理,实现生态功能整体提升。 多元投入机制激活“绿水青山”转化动能。 文化基因植入拓展生态产品价值。 汕尾红海湾(遮浪段) 观浪第一湾
红海湾地处汕尾东部,东临碣石湾,南依红海湾,三面环海,海岸线78千米,海域面积473平方千米,以“一边波涛汹涌、一边风平浪静”的独特景观被誉为“中国观浪第一湾”。区域内“山、海、岛、湖、林、泉”资源齐备,人文古迹众多,先后斩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东十大美丽海岸”等荣誉称号。2021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粤东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白沙湖万里碧道
坚持陆海统筹,夯实“水清滩净”底色。通过清淤、修复等手段完成64千米河道整治,入海口水质从V类提升至III类以上;投资16亿元建成日处理10万吨的“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建成污水管网105千米,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85%;清退禁养区养殖场,推进养殖尾水“三池两坝”深度治理;年投入资金约177.9万元,常态化清理岸滩垃圾,年清理量146.7吨,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推进生态修复,打造“鱼鸥翔集”特色。将全区80%自然岸线划入生态红线,整治沙滩13.38万平方米,种植150万平方米37.5万株的木麻黄防护林;投资3000万元修复、营造红树林550亩,累计增殖放流鱼虾苗2800多万尾,建设21平方千米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域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
优化亲海空间,实现“人海和谐”景色。打造红色精品旅游路线,升级沿线公共服务设施;成功举办多项国际国内帆船赛事,即将举办第十五届全运会,引进文旅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创新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将碧海蓝湾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富民”。
同时,建立“湾长制”“港长制”“岙长制”“船长制”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海域岸滩环卫制度以及生态环境监控监管体系,保障海湾可持续发展。
如今,红海湾海域水质稳定达一类水质标准,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一幅山海林田草湖相连、蓝绿交融的“高颜值”画卷正在生动铺展。
红海湾坚持统筹治理、系统保护,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构建“四长制”等长效机制,其经验对同类海湾提升生态、发展产业具借鉴意义。

长者助手
无障碍
手机版
网站首页
聚焦汕尾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走进汕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