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远一近的和谐画卷,正是近年来汕尾坚持“疏近用远、生态发展”思路,通过疏近“做减法”,为近海生态腾出空间,用远“做加法”,向深远海要效益,服务“做乘法”,寻求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的生动写照。
疏近“做减法”
为近海生态腾出空间
过去,近海养殖过密曾让汕尾的部分海域承受巨大环境压力。自2018年起,汕尾大力推动养殖规范化,累计清退养殖渔排近300户,拆除网箱1.3万格,清理近海面积2.2万亩。
其中,品清湖的清退行动是典型范例。通过精准摸底、落实“六包”责任制以及引进收购企业等措施,成功引导养殖户从“要我搬”转向“我要搬”。为确保平稳过渡,政府组织专场招聘会,提供了约2000个就业岗位。成效立竿见影,品清湖水质明显改善。
为保障长效治理,汕尾出台了《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科学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后续印发了《汕尾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规划渔业用海区2646平方公里,为渔业用海做好坚实规划支撑。监测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汕尾近岸海域水质持续优良,优良水质面积比例始终保持100%,2024年更是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100%的城市。
用远“做加法”
向深远海要效益
近海做“减法”的同时,汕尾开始向深远海要效益、做“加法”。出台了全省首个市级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展规划《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24—2035年)》,构建“1+3+N”海洋牧场产业格局,科学划定22片共约743平方公里的海上养殖区。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首个市级海洋牧场“小切口”立法,《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促进条例》也已施行,为“养海富海”的现代化海洋经济转型,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清风拂过清澈的江牡岛附近海域,一排排深水网箱错落有致,其中的扇贝、鲍鱼、海鲡鱼自在生长。国泰海洋牧场发展有限公司是汕尾深水网箱养殖的“先行者”,也见证了这片海域的蜕变。
近年来,汕尾大力推进限养区减量升级改造以及碣石湾片区和江牡岛片区两大新海上养殖区的重点打造。在推进限养区减量升级改造方面,新建海上养殖区优先承接禁养区、限养区转出的养殖活动,完成了超3000公顷“标准海”收储工作。碣石湾片区与江牡岛片区作为两大新海上养殖区,正逐步实现规范化、规模化养殖。今年底前将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超300个以上,桁架类网箱平台3个,预估可实现年产量达5万吨,实现产值超2亿元,辐射带动本地超5000人就业,促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发展。
服务“做乘法”
为产业崛起注入强劲动能
宏伟蓝图需要高效的保障体系来实现。汕尾在用海用地、金融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举措。通过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机制,在用海审批上,以优化审批机制、压缩审批时间为突破口,落实专人“一对一”跟进,用海审批时间被大幅压缩。以省港航项目为例,从受理到批复仅用17天,跑出了审批“加速度”。此外,汕尾还创新推出“国企建、渔民养、银行出资”的三方联动模式,国企负责融资建设网箱,打造“海上标准化厂房”;银行为项目建设提供融资支持,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养殖企业与渔民租赁网箱,专注养殖,无需承担高昂的建设成本,有效引导近岸养殖向中远海转移。
汕尾以“疏近用远”破解近海养殖困局,推动“生态与发展”的深度融合。如今,拓展的不仅是养殖空间,更是产业边界;改善的不仅是海洋环境,更是发展底色。碧海蓝天回来了,随之而来的还有“跳岛游”“冲浪,到汕尾”“吹海风,赏非遗”等新兴文旅业态的蓬勃发展。汕尾,在让民众共享生态福祉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海洋经济带来的无限活力。
汕尾日报记者 罗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