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新车,来汕尾!”
这是汕尾向全球企业家发出的热情邀约,也彰显深汕两地携手拥抱新能源汽车时代、共创高质量发展新局的坚定信心。
9月15日,汕尾新能源汽车产业招商推介会在深圳成功举办。通过专题路演、现场签约等环节,全面呈现了汕尾聚焦“深汕共建世界一流汽车城、加快建设深惠汕新能源汽车走廊”的战略目标,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高地的雄厚底气与广阔前景。
招商推介会现场。
记者 施辰亮 摄
深度布局
深汕协同迈入新阶段
推介会上,“深东智谷,绿美新城”的规划愿景引人注目。深圳市—汕尾市产业转移合作园(天星湖片区)作为深惠汕产业创新走廊的关键节点,由深圳主导运营、汕尾保障服务,形成了“研发在深圳、生产在汕尾”的模式。
天星湖片区按照“2+8+33”三期推进开发,启动区位于海丰县,与深汕特别合作区实现一体化发展。该区聚焦新能源汽车配套,构建零部件产业中心,并联动新材料、信息技术、轻奢珠宝、现代农业观光等多元板块,形成“一核四区”融合格局,致力打造产城融合、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生态友好的省内对口合作园区。
如今,依托深汕特别合作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和汕尾KD件、动力电池两个千亿产值的龙头项目引领,以及半小时供应链优势,深圳市—汕尾市产业转移合作园正加速成为承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关键载体。尤为关注的是,比亚迪小漠基地作为全国唯一实现“厂港联动”的整车出口枢纽,去年出口整车近3万辆,未来将建成国际汽车贸易中心,显著提升区域产业辐射力,为深汕打造“世界一流汽车城”提供坚实支撑,未来更将建成国际汽车贸易枢纽中心。
基础雄厚
产业集聚态势强劲
“投资1.68亿元”“投资2亿元” “投资10亿元”……
签约仪式现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字,折射出企业界对汕尾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高度认可与坚定信心。本次推介会共促成10个战略合作与产业项目签约,覆盖材料研发、装备制造、综合服务等多个领域,总投资额达20.33亿元。
在推介会中,无数次被提及的是汕尾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鲜明优势,汕尾不仅是广东电力能源基地,具备“风光水火核储”一体化绿色能源体系,还拥有全国最大的海上平价风电场,电力总装机达918万千瓦。“绿电+制造”成为其吸引高端项目的金字招牌。加之 “公铁港航”联运体系加快构建,时速350公里的广汕汕高铁全面开通,形成了“汕尾半小时达深圳、一小时达广州”的快速交通圈。
在深厚的发展优势下,汕尾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集势成群。2023年以来,汕尾已落地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项目15个、投资额242.48亿元,上海和达、深圳创芯人、广州竞标等一批上下游优质配套企业加速集聚,产业链条日趋完善、集群效应日益凸显。
环境优越
政策服务双重赋能
“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当地政府会第一时间响应我们企业诉求,很多事情都想在了我们企业前面……” 上海和达华南区大区的公司代表在发言中感慨道。企业的好评来自于汕尾一系列实打实的政策举措。
在路演环节,汕尾各县(市、区)接连献上诚意满满的承诺:“优先保障项目用地”、 “‘七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项目” “90%事项‘一天办结’”……为承接优质项目落地,地方政府将服务水平对标大湾区,服务效率全面升级,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为推动产业发展,近年来,汕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广东省评价中稳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推出“汕尾科创强市30条”“善美英才”计划,以及80亿元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全面保障土地、资金与人才需求。汕尾还率先实现“深汕跨城通办”“拿地即开工”,对标大湾区服务标准,让企业落户“无落差、零距离”。值得一提的是,企业还可叠加享受革命老区振兴、产业转移、深圳对口帮扶等多重政策红利,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深汕同心启新程,智造未来正当时!今日的汕尾,不仅是产业转移的“桥头堡”,更是创新转化的“理想地”。深化深汕产业协作,共拓新能源产业蓝海,汕尾正以开阔的产业胸襟、坚实的配套基础和前所未有的合作诚意,向广大企业张开双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