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省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进入攻坚关键期。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部署要求,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各级党组织与广大党员冲锋在前,以党建为引领,以“入户联心”为载体,联动市直部门与各县(市、区)凝聚防控合力,织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全力守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高位部署全市联动聚合力
7月26日,市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全市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视频会议,明确“防输入、防扩散”核心目标,全面动员各方力量,落实落细各项防控工作措施,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市直部门闻令而动,迅速响应。市卫生健康局、市疾控中心等单位第一时间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转发推送基孔肯雅热科普宣传知识,形成矩阵式传播效应。同时,编制“健康提示”信息,积极协调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于26日傍晚开始向市民、游客推送“健康提示”防控短信,并编制发放防控宣传折页、海报至各县(市、区),加强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知识的科普宣传,全面提升群众防护意识。
党建引领基层防线筑根基
我市各县(市、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扎实举措推进疫情防控工作落地见效。
城区以“入户联心”为抓手,通过“讲看听问帮”五字工作法,构建“镇、村、户”三级联防体系。线上,党员干部通过微信群、公众号转发专业防控知识;线下,利用“城区大喇叭”循环播报,联户干部进村入户用方言宣讲,发放防蚊通告。该区海梧村联户干部用“伊蚊传播、不人传人”等通俗解释消除群众恐慌;凤山街道组织180余名工作人员清理蚊虫孳生地44处;香洲街道联合疾控部门对高风险区域集中消杀,切实将防线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城区党员干部向群众宣讲防控知识。
陆丰市将防控宣传纳入“入户联心”重点,发动联户人员全覆盖宣传。党员带头清理积水、做好防护示范,带动群众清理家庭环境卫生,清除积水容器与废弃杂物。依托“民情地图”模块,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确保防控措施落地见效,从源头阻断蚊媒传播链。
陆丰党员干部走街串巷,发放防控宣传资料。
海丰县以“入户联心”为载体,组织村(社)干部、网格员等逐户发放宣传手册,实现防控知识“家喻户晓”。党员带头参与“清积水、除杂物、灭蚊虫”爱国卫生运动,示范带动群众翻盆倒罐、疏通沟渠。依托“发现—反映—解决—反馈”闭环机制,运用“民情地图”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凝聚群防群控合力。
陆河县党员干部深入践行“讲看听问帮”工作法:“讲”知识时,联户干部带《防控指南》用“唠家常”方式科普;“看”环境时,对居民区、学校等开展“拉网式”排查;“听”呼声时,收集群众诉求,及时汇总消杀等诉求,快速调配资源;“问”详情时,以“防疫三问”掌握家庭防控情况;“帮”解困时,重点协助独居老人、留守家庭等特殊群体清理积水隐患,让防控工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多部门联动,持续织密立体防线,成立应急处置、流调、消杀、救治等专项小组,储备检测试剂,排查消杀重点区域135处;红海湾开发区人民医院连续两日开展专题培训,规范诊疗流程,确保应急处置高效。党员干部带头下沉一线参与防控,在各村(社区)开展“清扫+消杀”活动,清理易积水废旧容器、消杀杂草、沟渠等,并向群众普及预防知识。
华侨管理区聚焦“源头除隐患”,党员干部按网格排查公共区域、排水沟渠,引导居民清理积水。同时,联合村(社区)对绿化带、下水道定期药物喷洒,讲解“纱门纱窗+驱蚊剂”的防护作用。通过“入户联心”派发手册,讲解传播途径与就医提示,督促群众改善环境,形成“全民参与、常态维护”的防控格局。
侨区组织工作人员对重点区域进行药物喷洒。
常态长效标本兼治保民生
在落实各项防控工作措施的过程中,我市各县(市、区)将蚊媒防控与文明创建深度融合,推动防控工作从应急处置向常态长效转变,既为疫情防控扫清环境障碍,更持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城区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集中清理背街小巷卫生死角、疏通堵塞沟渠、规范杂物堆放,通过“整治一处、清洁一片、受益一方”的实效,让防控工作与环境改善同频共振。
城区党员干部入户协助群众清理庭院积水,并进行四害消杀。
海丰县在推进爱国卫生运动中,将“门前三包”制度落到实处,明确群众对房前屋后卫生、绿化、秩序的管护责任,把蚊虫孳生地清理纳入日常环境管理范畴,形成“群众自管、社区监督”的长效机制。
海丰联安镇开展“地毯式”清理卫生死角。
陆丰市以“门前三包”为基础,结合“入户联心”机制定期回访,督促商户、村民保持环境整洁,将清积水、灭蚊虫转化为日常习惯,从源头减少蚊媒孳生土壤。
陆丰组织人员对绿化带等区域进行消杀。
陆河县通过专题培训,让医护人员、乡村医生、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等群体熟练掌握蚊情监测、消杀操作、症状识别等技能,提升基层防疫能力。同时,创新引入无人机巡查手段,针对人工难以到达的沟渠深处、屋顶天台、废弃厂房院落等易积水区域开展常态化空中排查,发现并清除高风险蚊虫滋生点。
陆河河田镇对排污管道进行消杀。
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推动“每周清理+定期消杀”制度化,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与群众共同清理辖区积水容器、杂草杂物;同时定期对学校、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开展专业消杀,形成“日常维护+专业处置”的常态化模式。
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党员干部协助村民清理门前屋后花盆。
华侨管理区则把网格管理与常态防控结合,网格员入户检查积水清理情况,村(社区)定期开展公共区域集中消杀,同时通过“入户联心”持续宣传卫生习惯,引导群众主动参与环境维护。
从临时突击到制度保障,从政府主导到群众自觉,全市各地以常态化治理筑牢防控根基,让“防蚊灭蚊”成为生活常态。
汕尾日报记者 张文滨 陈晓铭 曾佳鸿 洪笳荣 彭伟栋 林敏
通讯员 曾国明 吕嘉宇 郑 卫 肖涌 韦战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