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到红海湾,从“新汕尾人”到“党务通”,从面对难题时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创新推出多项党建品牌工作——通过“红海扬帆人才引进计划”扎根汕尾、如今成为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党校八级职员的邓家玉,以“钉钉子”的韧劲和“绣花”般的细心,在基层党务这片沃土上快速成长,用奋斗诠释“新汕尾人”的责任担当,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履职成绩单。近日,她被授予“汕尾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从“新兵”到“行家”的蜕变
“要想扎根基层、服务群众,首先得把党务工作的‘根’扎深。”邓家玉常说。她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己熟知各种党务知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党组织做好党建工作。于是,她把强化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坚持通过“学习强国”、共产党网等平台扩展知识面,更主动地走村入户了解红海湾发展脉络,将理论学习与本土实践结合,为做好党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从初到红海湾时对基层党务的陌生,到四年深耕中边学边干——邓家玉将理论学习与红海湾党建工作的具体实践深度融合,逐渐摸索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成长路径。担任区委组织部党支部组织委员期间,她把参与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责任清单》、建立“四类台账”等一线经验转化为思考,撰写的《建强干部队伍推动滨海新城建设》《设“岗”划“区”,力促先锋履责》等文章被《广东党建》杂志刊发,为全省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鲜活样本,也见证着一个基层党务工作者从“新人小白”到“经验提炼者”的扎实成长。
从“难点”到“亮点”的攻坚
流动党员管理是基层党建的老大难问题。邓家玉以党务工作者“越是困难越向前”的担当主动攻坚,带着“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的决心深入调研后,开出了“互联网+党建”的良方。她推动村(社区)党组织建立流动党员微信群,提醒及时更新推送微党课、党务知识等信息;同时配合完善“区党工委—街道党工委—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管理模式,协助建立“一支部一表、一街道一册、一区一库”管理框架。每逢传统节日,她利用流动党员返乡契机,推动街道结合举办节假日党课、入户联心走访流动党员家庭等方式,听取流动党员对家乡发展的意见建议,让流动党员成为家乡建设的智囊团。
针对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她配合推动全区“三优先”发展机制落实,重点培养返乡创业青年、产业带头人和优秀农民工。“这些青年既是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更是基层党组织的新鲜血液。”她常说。这一举措使全区农村党员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显著提升,既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也彰显着一名“新汕尾人”扎根基层、助力党建提质的责任担当。
从“实干”到“担当”的坚守
作为“新汕尾人”,邓家玉始终把“扎根”二字刻进日常工作,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党性修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和对第二故乡的热爱。
在防风防汛工作中,她闻“汛”而动,主动下沉村(社区)一线,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深入到沿海低洼地区、老旧房屋等重点区域排查隐患,及时转移安置群众;清明防火工作期间,在全区森林防火工作统筹部署下,邓家玉配合区相关部门连续三年向全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布倡议书,倡导文明祭祀、严防森林火灾。她带头驻守山林防火点,劝返携带香烛纸钱的群众,宣传防火知识。
四年来,她亲历绿色制造产业园征地攻坚,见证“红海湾速度”的诞生;目睹废弃鲍鱼养殖场变身网红咖啡街,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更看到“长者幸福食堂”里老人们幸福的笑脸……这些与红海湾同频共振的奋斗足迹,让她深切体会到:“新汕尾人”的成长,始终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激励我继续前行的动力”。在“看变化、谈体会、献一策”座谈会上作为“两优一先”代表发言时,邓家玉动情地说,“作为一个切切实实享受到汕尾人才政策福利的‘新汕尾人’,我将以‘竞标争先’的劲头扎根基层,在项目一线锤炼‘善作善成’的本领,以‘民生为要’的理念服务群众,在‘入户联心’中传递‘枝叶关情’的温度;以市委‘党建引领’的要求紧跟党走,在每一次攻坚中践行‘忠诚担当’的初心。我坚信,当‘新汕尾人’的奋斗与‘百千万工程’的脉搏同频,当千万个‘我’的努力汇聚成城市的力量,定能共同书写海陆丰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篇章!”
汕尾日报记者 陈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