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时30分许,红楼前已陆续迎来悼念黄旭华院士的人群。上午9时,黄旭华院士的追思仪式正式开始。现场,黄旭华院士的亲属、同事、好友及家乡的干部群众、师生代表等,通过观看追忆视频,共同回顾了黄旭华院士为我国核潜艇事业无私奉献的传奇一生。众人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静默肃立、追思缅怀,不少人不禁潸然泪下。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黄旭华院士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再看一眼家乡”是黄旭华院士生前最后的愿望。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名少年许下科学报国的铮铮誓言,将毕生精力熔铸进国家重器的锻造。期间,他在战乱中辗转多地求学,最终如愿考上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新中国成立8年后又突然远离家乡,隐姓埋名三十载,将满腔热血、毕生智慧用于中国核潜艇研制。
如今,从这片红色土地出走的游子,在他的亲人和生前同事们的陪伴下,“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追思会上,黄旭华院士的大女儿黄燕妮深情追思父亲。她说:“父亲躺在病床上的时候,还想回老家看看,今天父亲终于‘回来了’,‘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上,实现了父亲生前想回家的心愿。”
“终于‘回到’老家了,他也放心了,他每一次回来就很随和。”黄旭华院士的侄子黄德睿在追思仪式上红了眼眶,说黄老为人很和蔼,对谁都是笑呵呵的,“会经常叮嘱我要做一个正直有用的人。”
黄旭华院士的逝世,是中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也让家乡人民悲痛万分。往昔,黄旭华院士在汕尾出生、学习、成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追思会上,人们还一起进入红楼参观纪念黄旭华院士生平事迹展。这座黄旭华少年时代求学成长的建筑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墙特别设置了“红楼学子黄旭华”专题版块,陈列着他小学时期的校服照片,并通过图文详细展示了这位国之脊梁无私奉献的人生。
晚年,他多次回到家乡汕尾省亲,还曾多次公开表示“以家乡为荣”,关心支持家乡的发展。
2017年,黄旭华院士将当时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部分奖金捐给汕尾中学和白沙中学两所母校。此后,他又在白沙中学设立“黄旭华奖教奖学金”,嘉奖教育事业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和学生,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届。
2021年,在第二届汕尾发展大会上,黄旭华院士通过视频表达对家乡发展的肯定与祝福。
2022年年初,当黄旭华院士生前最后一次返回汕尾家乡时,得知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设有“船艇”相关专业后,亲切地跟师生说我们是同行,亲笔写下“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勉励师生要以工匠精神深耕专业,学有所成,为建设美好家园、强大祖国贡献力量。
白沙中学教师刘瑶瑶曾是“黄旭华奖教金”的获得者。当天上午,她带领着学校的学生唐雨楠和郑嘉荣,早早来到黄旭华院士的追思仪式现场。她说:“在黄旭华院士的影响之下,我们爱国爱党,热爱家乡。这一次参加追思会,希望能够把黄旭华院士无私奉献的精神传递到我们的学生当中去,让学生也为家乡努力奋斗,将来为祖国作贡献。”
观看完黄旭华院士生平叙事的视频,唐雨楠深受感动。她说:“黄旭华院士砥砺前行的成长历程,深深打动着我们。他的精神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我要将黄旭华院士的精神铭记于心、传承下去,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嘉荣也说:“我今天很荣幸能代表学校学生参加这次追思会,深深地被黄旭华院士的爱国精神、坚韧品格和无私奉献所感动。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勤奋学习,长大之后报效祖国。”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陵园里响起了歌曲《送别》,黄旭华院士的女儿们用深情的歌声诉说着离别。当天上午10时,骨灰安放仪式在肃穆的氛围中开始。亲属代表轻拭墓碑,随后在礼宾引导下,将黄旭华院士的骨灰郑重安放。众人肃立,向黄旭华院士的墓碑深深三鞠躬,并献上寄托哀思的鲜花。这场简约而深沉的仪式,承载着众人对这位英雄的敬意与不舍。当天,汕尾不少父老乡亲们纷纷到陵园排起长队手捧鲜花,眼噙泪水。
在墓碑背后的石头上,镌刻着三行字:“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这正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黄旭华院士一生的真实写照。
斯人已逝,其志永存。黄旭华院士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将成为汕尾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代海陆丰儿女矢志忠诚、接续奋斗。
汕尾日报记者 罗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