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万顷的品清湖畔,鼓点如雷,百舸争流;人声鼎沸的黄江水域,浪花飞溅,激流狂飙。这个端午,海上龙舟看汕尾,看455公里海岸线上划出的亮丽风景线。
这场跨越县区、联动两岸、全民参与的龙舟盛事,不仅是一场竞技性的“水上狂欢”,更是一场海陆丰基因的“文化传承”,蕴含着汕尾人刻在骨子里的“破浪精神”。
广度:全民参与的“精神狂欢”
从烦琐生活到激烈赛场的奔赴,一年一度的龙舟竞渡,既是一场速度与激情的竞赛,也是人们忙碌生活中的“精神狂欢”。
端午前夕,汕尾全市各地的龙舟队都开始“卷”起来了。
品清湖上吆喝声、击鼓声此起彼伏,龙舟训练现场激情澎湃。盐町头社区、奎山社区、和顺村、夏楼美村等各个村(社区)都将在品清湖上演龙舟竞渡。
在海丰黄江水域,全市共23支队伍的龙舟健儿奋力挥桨,整齐划一地“吃深水”猛扒,为即将到来的“正升杯”汕尾市龙舟比赛暨海丰县龙舟锦标赛积极备战。
阔别15年,陆丰市甲子镇再次举行龙舟顺水仪式,500斤铁钉全新打造的3艘甲子龙船驶向瀛江水面。这3艘由新关、东沃、后溪三社联手打造的龙船,将在端午节当天带来“群龙闹海”的盛景。
“五月五,龙船鼓。”这个端午,从“甲子龙船”到“黄江竞渡”,再到“品清湖狂飙”,汕尾全市各个县区、镇村等数十项龙舟赛事,可以说遍布了整个“蓝色地图”,赛事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让“扒龙船”这项传统习俗经久不衰,掀起了全民参与的“精神狂欢”。
温度:两岸相连的“情感纽带”
与以往不同的是,首届海峡两岸民俗文体汇乙巳端午汕尾品清湖龙舟汇演将在端午节开幕,这不仅是两地体育交流切磋的平台,更是共叙同胞亲情乡谊的文化之旅,让龙舟竞技成为两岸相连的“情感纽带”。
作为开发台湾汉人的三大原乡之一,汕尾与台湾血脉相亲,风土相近,文脉相传。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的故乡,也是中原、闽南、客家、广府、海防文化的交汇地,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前,首届海峡两岸民俗文体汇启动暨碣石古卫城进城仪式在汕尾陆丰玄武山开幕,台胞台青、台湾宫庙和文旅体行业协会代表、汕尾当地民众3000余人走进碣石古卫城,从古卫城历史到非遗传承,从海上风电制造到海洋文化挖掘,让海陆丰的文化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此次文化交流在陆丰玄武山开了个“好头”,当然也要在汕尾“母亲湖”实现“接力”,这种文化共振产生的能量,也彰显了汕尾龙舟赛的“人文温度”。
深度:生生不息的“海洋文明”
汕尾的端午节并非民俗仪式的简单复制,而是生生不息的“海洋文明”。
端午赛龙舟对于汕尾人来说,隆重程度与仪式感堪比过春节。比如,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节前要把龙船从木架上请下来,祭过龙神后再准备竞渡,祈求平安健康。
此外,汕尾地区还有“拜港”的民俗,队员们驾舟先拜本码头,向所属堂口民众行抱拳礼致敬,岸上民众送上祝福的同时燃放鞭炮,然后依次拜兄弟码头。龙舟靠岸后,堂口的人还要给龙舟挂红、为每个队员送红三尺,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区别于内地赛龙舟大多在江河中举办,汕尾龙舟赛大多是在海上开启,更加广阔的“蓝色赛场”也让比赛更为震撼。由于海上风大浪高,海上龙舟每船约20人,龙舟队员分工合作,或执桨,或踩艄,或敲锣,或打鼓。
这里有兄弟伙伴竭力划桨,有亲朋知己高声呐喊,有铜锣鼓声振奋人心,让平静的海面荡漾起鲜活的波纹。
汕尾端午的地方习俗还有很多,比如驱邪纳吉的“午时水”,家家户户将端午节午时采集的水倒入盆子中,加入菖蒲、艾草、榕叶等植物煮沸,为家人沐浴净身。一些村里的老人还说:“洗过午时水,热天不生痱,蚊虫不近身。”
汕尾人最爱的“五月节粽”当然也少不了,制作这种“粽稞”,主要是用糯米粉和面粉,加入些许红糖搅拌蒸熟而成,需将采摘下的栀子洗净捣碎,浸泡滤渣成为黄色汁液,后与糯米浆搓匀,放入专用粿帕,装入蒸笼蒸熟。
在文化习俗的传承之外,敢为人先、拼搏奋进、开放团结的品质内核,塑造着一代代汕尾人的精神风貌,也在一艘艘破浪前行的龙舟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汕尾向海而生、因海而兴,“海洋强市、融湾先行”的发展战略,也深深烙印着汕尾“海洋文明”的独特印记。
从“坐着高铁来赶海”到“海上龙舟看汕尾”,看似平常的一场龙舟赛事,不但唤醒了汕尾老一辈人的情感联结,也让年轻人延续乡愁的海陆丰记忆,更彰显出汕尾这座滨海之城变化发展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