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晨光穿透云层,洒在汕尾这片蓝色海域时,有这样一位科研先锋,正以创新为利刃披荆斩棘,向着海洋科技的高峰奋勇攀登。他就是红海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冯茹鸣,一位在海洋工程与新能源领域砥砺奋进的劳动模范。 2024年9月4日,汕尾海域迎来了一座崭新的海上巨擘——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项目正式建成投运。这一天,对于冯茹鸣来说,是无数个日夜拼搏的成果绽放。作为该项目核心负责人,他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成功推动了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落地。 “伏羲一号”位于汕尾中广核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中心场区,距离汕尾海岸约11公里,由网箱主体结构和上建平台两部分组成。其中,网箱主体结构长70米,宽35米,水深约25.7米,养殖水体达到6.3万立方米,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风渔融合网箱。该项目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全部依靠绿色能源供能,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400万元。它的建成投运,不仅为我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融合发展树立了重要示范,更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向“高”攀登不止步,科技创新不停歇。3个月后,冯茹鸣再次站在新起点上。在广东能源产业科技创新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冯茹鸣作为红海湾实验室科研主要负责人,正式发布了《广东省海上综合能源岛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国内首个海上综合能源岛创新平台正式启动。 冯茹鸣深知,海洋科技的发展不仅需要单项技术的突破,更需要系统性的创新和协同合作。他带领团队集聚了红海湾实验室等省内外优势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携手能源装备、海洋工程、海工装备等全产业链组成创新联合体,分阶段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的研究和应用,打造集“研发、测试、检验、认证、示范”五位一体的海上综合能源岛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该平台涵盖海上发电技术、微电网构网与协调控制、海上氢氨醇制储运技术等多个研发方向,旨在为深远海可再生能源开发提供成套解决方案。 2024年12月23日,冯茹鸣主导的红海湾实验室可再生能源孤网海水直接制氢系统海上试验样机,在汕尾实验平台完成安装并正式启动海上试验,标志着汕尾实验平台科研功能正式启用。 该系统采用高选择性、高活性、耐腐蚀电极材料,可直接以海水为原料,开展稳定、高效的电解制氢生产,系统每标准立方米制氢电耗仅为4.3千瓦时,并通过电解槽分区设计、内部流场优化、控制策略优化等措施,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电源20%至130%宽幅波动的完全适应。 随着制氢系统海上试验的启动,汕尾实验平台已构成具备源、网、荷、储各项要素的海上综合能源岛“雏形”。它可以开展深远海综合能源岛多模式发电、微电网构建与协调、多能源转换等多种关键技术的试验与验证,为我国深远海可再生能源开发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从“伏羲一号”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的建成投运,到海上综合能源岛创新平台的蓝图擘画,再到可再生能源孤网海水直接制氢系统的成功试验,冯茹鸣走的每一步都坚定而有力。他以创新为驱动力,以实干为行动指南,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注入新活力。他将继续带领团队在海洋科技的前沿领域深耕细作,向着海洋强国的梦想奋勇前行,用科技的力量为国家的海洋事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