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他的一生,是为祖国核潜艇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也是对家乡深深眷恋的一生。他的离去,让汕尾各界人士无不感到痛心与不舍。在追忆黄老的点滴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看到了一位平凡而温暖的家乡人。
学生献花追思。
华附汕尾学校供图
2月7日下午,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的部分师生来到学校黄旭华塑像前,献上鲜花哀悼,希望黄老一路走好。当日晚,在凤山街道凤翔社区黄旭华院士凤山旧居,不少市民手拿鲜花,自发在旧居前的巷口排起长队,向黄旭华像献花致敬,缅怀追思。
在黄旭华院士凤山旧居前,前来缅怀的一位市民告诉记者,他是凤山街道凤翔社区的居民,从小就一直听长辈们讲述黄老先生的故事,“黄老院士艰苦奋斗隐姓埋名,为国家和潜艇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是我们家乡的骄傲,如今黄老院士离我们远去,是我们的一大遗憾,但他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不断钻研、学习,我们永远怀念他。”
“他的胸怀涵养像大海一样深厚。”在侄孙女陈媛媛眼中,三叔公黄旭华温和、慈祥,总是微微笑,说话时轻声细语,没有一点儿“架子”,从不计较得失,无私奉献……他是家中晚辈的榜样,是学习的标杆,由内而外散发的人格魅力如春风细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里人。每次团聚,黄老总是关心小辈们的学习,“叔公会询问小辈他们比较擅长的科目是哪科,有一次我的孩子说他比较喜欢物理,叔公就鼓励他,‘好好学,要身体好,也要本领高,以后才能干大事业’。”提起黄旭华院士的离世,陈媛媛的话语难掩悲伤,“我们都想到总有分别的这一天,但当这天真正到来的时候,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久久无法平静。”
“他对汕尾的感情很深,总是牵挂着汕尾,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对于这片他出生的故土,他始终怀揣着深沉的爱和思念。几年前,黄老回到汕尾的时候,还特地去红海湾开发区田墘街道内湖池兜村,看他母亲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现在的池兜村村口,立着由黄老亲笔提的“池兜村”三字的大石,饱含黄老对母亲、对家乡和家乡人民的浓厚情谊。回忆起与黄老相处的点滴,陈媛媛告诉记者,黄老一生为国奉献,不仅在核潜艇事业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始终心系家乡的教育事业。他回到汕尾的时候,还去白沙中学、汕尾中学、华师附中汕尾学校这些学校看看。“我是汕尾中学高中九零届的学生,后来才知道三叔公与汕尾中学的渊源,既是我的长辈又是校友,感觉像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温暖又奇妙。”她说,提到教育有关的话题,他也会十分认真地聆听,希望汕尾教育有更好的发展。
这是2016年12月20日,黄旭华在办公室内与同事交谈。
新华社发
黄老曾多次寄语汕尾学子要勤奋学习,学好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能够自立,做有人格,有尊严,有人性的人。
2017年,黄旭华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部分奖金捐赠给汕尾中学和白沙中学两所母校,并在白沙中学设立了“黄旭华奖教奖学金”,用来表彰教育事业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和学生,目前该奖教奖学金已连续颁发六届。
2020年,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迎来建校十周年,黄旭华院士特意发来亲笔贺词。为纪念黄旭华院士,该校成立了“旭华班”,激励更多学子传承他的精神。
栋梁已逝,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存在我们心间,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广大学子努力学习向上,报效祖国。
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2024届毕业生彭伟城在接受采访时,向我们回忆起2022年1月正就读高一的自己在学校老师带领下见到黄旭华院士本人的场景。“那时黄旭华院士已至鲐背之年,将骄傲的岁月都付与中华,将时间精力都付与核潜艇事业。他当时用铿锵有力地声音嘱咐我们,说道:‘你们是汕尾未来的栋梁。’这一句至今回响在我的心间与耳畔。黄老的鼓励历历在耳,我定当承接前辈使命,用自身的努力造国之重器,成国之栋梁。”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不仅要学习黄旭华院士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更要学习他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而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们要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而读书的坚定信念,以持之以恒、不惧困难的态度对待学习,脚踏实地地提升自己,为报效祖国蓄积力量。”汕尾中学一名曾获得旭华奖(助)学金的学生如是说。
“黄老十分牵挂家乡的发展,对于红海湾教育事业的发展时刻放在心上,在年前促进会换届的时候,他还写信叮嘱我们,要继续奋斗,砥砺前行,为红海湾教育事业发展而努力”,红海湾教育事业促进会会长林木港在追忆黄旭华院士时说,促进会新老班子成员原本在年前想去拜访黄老,了解到黄老身体欠佳不太方便,遂打算年后去探望他,没想到今天打开新闻看到黄老逝世的消息,十分震惊,也十分痛心。“隐姓埋名三十载,他是国之脊梁,民族之骄傲!也是家乡人民的骄傲!”林木港表示,促进会将化悲痛为力量,牢记黄老叮嘱的话语,秉承黄老的大无畏精神并发扬光大,奋力推进红海湾教育事业的发展!
“回想2022年元旦黄老回汕尾探亲时,我有幸跟随采访报道,黄老和蔼可敬,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言犹在耳。”据汕尾日报记者邓良琼回忆,“那时,我只觉得他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和牵挂着家乡的‘普通’老人家,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眷恋与思念。”邓良琼说,黄老不仅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更心系家乡的教育事业。在他的母校白沙中学,黄老深情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鼓励学生们好好学习。最让她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黄老在准备离开城区凤山旧居时,在宣传栏上看到了自己父母亲的照片,他很激动地提出要在宣传栏前合影留念,把父母的照片拍进去,拍成“全家福”。“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想向父母汇报近况、围着父母‘讨’欢喜的小男孩。”邓良琼感慨道,“这些年,黄老牢记母亲‘常回家看看’的嘱咐,多次回家乡走走看看。很难以想象,如斯孝顺的黄老,在国家需要他隐姓埋名30年,期间不能和家人有任何交流的时候,是如何忍受过来的。”“黄老的故事‘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邓良琼说,“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黄老千古,功勋永存。黄老一路走好。
汕尾日报记者 陈晓铭 许楚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