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回看汕尾产业发展脉络,建市以来,汕尾产业发展始终坚持与时代并进、与城市经济发展同频,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汕尾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4.67亿元到2023年的1430.84亿元,一步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如今,俯瞰海陆丰大地,产业兴,百业旺,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未来发展潜力无限。 站在新的起点上,汕尾插上“西承东联”的翅膀,瞄准前沿布局落子,紧扣产业发展“大动脉”,把好经济发展“方向盘”,狠抓特色产业、狠抓产业融合、狠抓产业集聚,以实打实的政策举措着力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推动经济高质量腾飞发展。

汕尾市区CBD高楼林立。
记者 黄奕锋 摄
抢抓机遇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将目光移至产业发展的“作战图”,汕尾正以“多点发力”推动“全面开花”。这一边,“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正加速打造,珠宝产业发展火热;那一边,全产业链海上风电发展按下“加速键”、康佳半导体产业园不断完善、陆河比亚迪规划院汽车研发(汕尾)实验基地建设如火如荼;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大美丽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越来越多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在汕尾集聚发展,产业发展根基得到一步步夯实。 这是汕尾产业发展现状的掠影,还有更多发展的“种子”在这里萌芽生长,等待枝繁叶茂的一天。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8月,汕尾高新区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24个,总投资11.45亿元;新开工项目8个,新投产项目7个。海丰产业园区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1个,总投资13.655亿元;新开工项目10个,新投产项目10个。陆丰产业园区新承接产业转移项目7个,总投资14.9亿元;新开工项目4个,新投产项目1个。 多年来,汕尾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不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发展“3+2”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构建“5+N”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促转型、强平台、补链条、优环境、重科技,一批批特色产业乘势壮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汕尾还聚焦建设高能级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全面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大力推进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着力推动深汕合作拓展区实现新突破。2024年1月至8月,汕尾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园区累计投入开发建设资金162亿元。现有标准厂房储备53.3万平方米,共有项目350个,在建项目98个,投产项目141个,新承接国内外及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项目39个,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7.65亿元。
书写经略海洋答卷
9月4日,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中广核“伏羲一号”在汕尾正式投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400万元。这不仅为汕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更对我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因海而兴、向海图强。从地理位置上看,汕尾拥有2.39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455.2公里大陆海岸线,近900个海岛,海洋资源优势显著。近年来,汕尾抢抓机遇,以产业为抓手,培养壮大新兴产业,在海上风电、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配套服务、海洋新兴产业等产业“新蓝海”里书写经略海洋的崭新答卷。 全球单体最大抗台风型风渔融合项目中广核“伏羲一号”网箱平台在汕尾投运。(资料图) 作为广东省定位的电力能源基地,汕尾坚持以绿电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推进海上风电、核电、抽水蓄能等重点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发展新型储能、分布式光伏、智能电网,着力打造绿电供应高质量发展生态圈、绿电产业集群生态圈及市场应用产业生态圈,不断塑造“双碳”竞争新优势。 海洋给汕尾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发展潜力。截至目前,我市已并网投产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140万千瓦,建成了粤东地区首个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按照省对海上风电建设的部署,重点推进省管海域红海湾海上风电项目200万千瓦,国管海域海上风电项目400万千瓦。 海陆双发展、双丰收。近年来,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风口,汕尾借助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生态,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支柱。2023年以来,深圳、汕尾两市围绕合作共建新材料产业园,在合作模式、产业协作等方面积极对接探讨,达成合作共识,把新材料产业园纳入深圳与汕尾对口合作的主要项目,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平台,致力打造成为深圳—汕尾区域合作“飞地”园区。 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及海工装备制造产业、建设千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培育完善海工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快推动红海湾实验室建设……一个个项目在汕尾落地开花,带来的不仅是亮眼的成绩单,更催生出产业发展的无限活力。 今日之汕尾,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潜力无限、未来可期,越来越多的产业“新起之秀”在这里崭露头角,尽绽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