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区紧紧围绕“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深入推进“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通过产学联动、校企合作、产才融合等多元举措聚才汇智,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今年以来,已成功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50人、大学生960人,人才集聚效应持续凸显。
产学联动:
打造人才培育新范式
作为城区深入推进“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关键抓手,广东力麟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凭借政策扶持与精准招商落地城区。该企业以数字化赋能为核心,创新探索“企业场景教学+标准化培训”人才培育模式,与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携手共建力麟数字政务产业学院,为区域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搭建起高效衔接的桥梁。
学院紧扣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针对性开设“政务终端研发”等特色课程,精准匹配数字政务领域人才缺口。通过引进5名行业专家与高校教师常驻授课,将企业实际技术需求与前沿行业动态融入教学全过程,累计培养专业技术学生72人,成功构建“产业需求—人才培育—岗位适配”的良性循环体系。目前,该学院正逐步推进“汕尾市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城区产学联动的标杆载体。
依托人才培育成果,广东力麟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持续推动技术转化与场景应用,在我市市民服务广场部署政务终端设备,实现23个服务窗口全覆盖。此举直接推动80%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终端自主办理”,大幅缩短群众办事时间,显著提升政务服务效率与群众满意度,让产学融合的成果切实惠及民生。
校企合作:
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城区“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政策感召下,本地企业家返乡创业,牵头打造新南方农业科技龙泰农场。农场立足科技创新,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方向,成为城区校企合作推动产业升级的典型代表。
为破解本地百香果产业发展瓶颈,农场主动对接高校科研资源,引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廖永林团队开展深度合作。团队聚焦产业痛点,重点推进百香果新品种引种及反季节标准化种植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有效解决了传统百香果品种单一、市场供应周期短的问题,为产业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传统农业生产中人工喷洒农药效率低、成本高且存在人身安全隐患的难题,农场积极转型升级,大力推广农业智能装备。通过组建专业植保无人机服务队,为周边种植户提供高效、精准的无人机作业服务,不仅降低了农户生产成本,还提升了病虫害防治效果,推动区域农业生产向智能化、现代化转型。
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该农场于2023年成功获得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并被授予“农文旅活动基地”称号。如今,农场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更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城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产才融合:
构建兴产聚才新格局
“汕尾,不仅是事业的新起点,更是家的方向。”受城区优厚人才政策吸引,重庆邮电大学硕士王栗举家落户汕尾,成为一名扎根当地的“新汕尾人”。如今,她以善城跨境电商园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身份,成为城区推动产才融合、助力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
入职以来,王栗聚焦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短板,牵头推进园区“两平台六体系三中心”核心设施建设,成功推动园区获评“汕尾市市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汕尾市众创空间”等称号,为城区跨境电商产业搭建起专业化发展载体。她始终坚持“聚才”与“兴产”同频共振,积极链接产业资源,引进Shoppe、TK、京东等头部平台入驻,同时针对本地人才需求开展跨境电商专项培训44场,覆盖1640人次,推动63人取得电子商务师证书,为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实战型人才。
在不久前举办的广东省“跨境电商+产业带”助力“百千万工程”系列活动——汕尾海丰金银珠宝首饰产业带专场活动中,王栗围绕海丰金银珠宝首饰产业生态共建主题作专题演讲分享。她结合园区运营经验与跨境电商发展趋势,为本地特色产业借助跨境电商拓宽销售渠道、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推动城区跨境电商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助力“百千万工程”在本地落地见效。
城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打出“产业聚才、文化留才、服务暖才”组合拳,探索县域人才振兴的差异化路径,为“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打造人才赋能区域发展的“汕尾样本”。
汕尾日报记者 张文滨 通讯员 汕区组宣 张骏豪

长者助手
无障碍
手机版
网站首页
聚焦汕尾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走进汕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