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撂荒地变身城市绿肺,陆河十大主题公园重塑生态与人文交融的城市空间。

“耕地银行”模式激活陆河耕地资源,引领农业规模化发展。
如今的陆河县,一片片曾经的闲置地块焕然一新,打造出总面积超过23万平方米的十大主题公园;一片片零散撂荒的耕地被重新整合,建起规模化蔬菜基地,既稳住了市民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近年来,陆河县以土地改革为突破口,系统推进“三块地”改革实践。如今,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空间置换”疏通城市“经脉”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陆河县城核心区一度面临留用地闲置、管理失序等难题。如河田镇高砂村,村里虽有8.6万平方米留用地,却因地块分散、开发能力不足而长期闲置,成为制约城市品质提升的“绊脚石”。
为破解困局,陆河县创新推出“空间置换+容积率补偿”机制,在不投入财政资金的前提下,将碎片化地块整合置换至发展潜力区,并适度提高容积率,保障村集体和群众利益不受损。高砂村置换后地块面积虽减至6.26万平方米,但区位优势明显提升,土地价值不降反增。
“起初大家也有顾虑,怕地块变小了会吃亏。”高砂村村民孔大哥坦言,“经过镇村干部反复讲解,我们才明白,新地块不仅位置更好,形状也更规整,长远看更划算。”
该机制突破了传统“等面积置换”的思维定式,实现了政府收储关键地块、村集体获得优质资产的双赢局面,有效盘活了低效土地资源。在高砂村的成功示范带动下,河田镇城南社区主动让地2.2万平方米,实现“绿色空间+便民服务”双重提升;砂坑、屯寨等村也纷纷跟进参与土地盘活工作。
“耕地银行”强健农业“筋骨”
面对耕地零散、山地多、撂荒严重等现实问题,该县探索建立“耕地银行”模式,构建起“1个县级总行+8个镇级分行+N个村级服务站”的三级运营体系,由县农投公司统一收储、整合、改良闲置耕地,再流转给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
今年以来,“耕地银行”已流转土地2万余亩,“贷出”7300余亩,签约经营主体15家,逐步实现“撂荒地变希望田、零散田变规模田、低效田变高产田”的转变。
“我们在联新村‘贷’了500亩地,规模化种植水稻、南瓜、茄子等作物,年产值近400万元。”陆河县顺国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国良介绍。作为首批参与“耕地银行”模式的主体,该合作社切实体会到规模经营带来的效益提升。
这一模式不仅唤醒“沉睡”土地,更带动农户通过租金与务工实现双增收,企业也借助规模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该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耕地银行”流转土地面积超2万亩,为破解耕地闲置难题与农业转型发展提供可复制的“陆河经验”。
“改革惠民”激活城乡“内劲”
改革成效,最终要惠及于民。依托“耕地银行”,陆河县打造了河北村、田墩村、欧西村等多个蔬菜种植基地,通过集中流转、标准化生产,让本地蔬菜以更实惠的价格直达市民餐桌,有效缓解“买菜贵”问题。
此外,陆河县巧妙利用新建的十大绿地草坪公园,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今年国庆期间,该县以公园为舞台,连续推出广东乡村歌手大赛、草坪音乐节、露天电影、风筝嘉年华、非遗市集等47场活动,将“文化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让群众登台献艺、围坐共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从留用地的“腾笼换鸟”到撂荒地的“唤醒复苏”,陆河县以“三块地”改革为突破口,系统推进土地资源盘活、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探索出一条资源活化利用的新路径,成功打通城市发展的“任督二脉”,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汕尾日报记者 彭伟栋 通讯员 陆河宣 文/图

长者助手
无障碍
手机版
网站首页
聚焦汕尾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走进汕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