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过境我市。面对来势汹汹的超强台风,华侨管理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严格执行“四下基层”工作要求,组织各级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下沉一线,扎实开展“入户联心”行动,用责任与担当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防线。
侨区应急人员清理被台风吹倒的树木。
党旗插一线 责任扛肩头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防汛减灾的根本遵循。”台风来临前,侨区第一时间召开防御工作紧急会议,全面启动应急响应,层层压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防台风“六个百分百”“八个再查一遍”要求。区委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包干,直奔街道、村(社区)一线,实地督导人员转移、避难场所物资储备等关键工作,确保防御指令不打折扣落地。
一线指挥体系迅速激活。全区363名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成立9个临时党支部、组建6支在岗备勤党员突击队,104名三防责任人全部到岗履职,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党员干部化身“网格员”,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精准掌握危险区域人员信息,对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建立“一户一册”台账,细化转移安置方案;同时运用“讲、看、听、问、帮”五字工作法,通过“华侨区宣传”微信公众号、乡村大喇叭、居民网格微信群等渠道持续发布预警避险信息,落实“五停”要求,发放《防风指引一封信》,确保预警信息直达基层、家喻户晓。
侨区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关心辖区老人。
快字当头筑牢安全屏障
以快制胜,方能抢得先机。侨区聚焦水库、河道、水闸、广告牌、店面招牌等重点部位,开展全方位安全隐患巡查,提前对饶堀水闸放水泄流,疏通低洼路段和易涝点,从源头上降低灾害风险。针对留守儿童、五保户、敬老院老人等特殊群体,实施“一对一”帮扶,对危旧房、建筑工地等危险区域人员坚决做到“应转早转、不漏一人”。
侨兴街道迅速部署,要求挂驻村(社区)干部全员下沉,指导各村(社区)完善“一页纸”应急预案。9月22日起,街道联合村(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组建多支入户宣传队,逐户上门排查老旧房屋、低洼地段等风险点,详细登记需转移群众信息。转移过程中,党员干部主动用轮椅推送腿脚不便群众,为年老体弱高龄老人联系医院开辟临时安置区并安排全程陪护,用贴心服务让转移群众住上“温暖避风港”。
侨区党员干部协助群众安全转移。
风雨渐歇 连续作战灭灾痕
风雨过后,党旗依然在一线飘扬。随着台风影响减弱,侨区党员干部迅速转入灾后恢复“战时状态”。在组织群众返家前,工作人员逐户开展房屋安全评估,仔细检查水电线路,确认无隐患后有序引导返回;同时协助清理社区环境,提醒群众清除积水和蚊虫孳生场所,降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
针对主干道及乡道出现的树木倒伏问题,侨兴街道应急队员、党员干部冒雨赶赴现场,挥舞锯子、铁锹清理断枝残木,快速恢复道路通行。“关键时刻,还是党组织靠得住、党员冲得上!”看到党员干部连续作战的身影,群众纷纷点赞。这份风雨中凝结的鱼水深情,成为侨区防御台风攻坚战中最温暖的注脚。
从应急部署到入户关怀,从隐患排查到灾后恢复,华侨管理区始终把群众安危放在首位,以“实”的举措和“暖”的服务,交出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御风答卷。
汕尾日报记者 曾佳鸿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