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人员及时清理树障。
严阵以待
万全准备筑牢防御根基
台风来临前,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已全面进入临战状态。9月22日,经开区消防救援大队召开部署会,全体指战员全员召回,按抢险、清障、政工、宣传模块化编组,全面维保装备器材,备足应急物资,以“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的誓言严阵以待。
同一时间,东洲街道连夜召开防风会议,将“六个百分百”“八个再查一遍”要求压实至最基层。街道干部下沉一线,依托“入户联心”机制,把预警信息和避险知识送进每家每户。人员转移工作中,针对危房、低洼地带、地质灾害点群众,特别是老弱病残群体,街道实行“点对点”接送,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截至台风登陆前,东洲街道成功转移群众76人,646名建筑工地人员全部撤离,实现危险区域人员清零。
遮浪街道各村同样行动迅速。东尾村村干部抢抓“窗口期”,走访独居老人和危房户;合港村干部耐心劝离海边路村民,协助搬运物资。水龟寮村党支部书记陈武聪在22日18时前,已组织关停海边店铺60余家,安全转移群众173名,并组建巡逻队劝离滞留游客。
这套提前谋划、周密部署的高效机制,为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后续实现“零伤亡”目标筑牢了坚实基础。
工作人员在田墘街道北山村清理排水沟。
闻汛而战
逆风守护“生命通道”
“桦加沙”过境红海湾时,风雨浪潮叠加,威力惊人。国道、省道沿线树木倒伏,断枝残骸遍布;连岛路围挡被毁,安全隐患凸显。灾情就是命令!经开区应急管理局救援队伍顶风冒雨,第一时间携带清障工具赶赴现场,对G236、S241等主干道倒伏树木进行切割清运,对破损围挡进行加固封闭。经开区消防救援大队16名指战员连续作战,清理障碍百余处,徒手疏通堵塞下水道,全力保障“生命通道”畅通与排水正常。狂风暴雨中,“火焰蓝”与“应急橙”的身影,成为让群众安心的守护色。
经开区自然资源和建设局迅速动员组织党员干部,针对道路客运、港口码头、建设工地、地质灾害等重点领域开展全方位排查,出动应急抢险救援队伍9支65人次。其中,2支队伍下沉挂驻村协助开展防御工作,并对连岛路实施临时封闭。台风过境后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冒雨清理路面树枝、倒伏树木等障碍物。经过及时处置,G236国道及农村公路已全线恢复畅通,为群众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灾后清理
争分夺秒重启生活秩序
台风过境后,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工作重心迅速从抢险救援转向灾后恢复。全区上下马不停蹄,围绕师生安全返校、市容环境恢复等关键任务,打响与时间赛跑的“恢复战”。
确保孩子们安全按时返校复课,是灾后恢复的首要民生关切。经开区教育与卫生健康局立即启动专项部署,各中小学、幼儿园闻令而动,全面铺开“复课准备战”。各校组织力量对校园开展“拉网式”安全体检,重点排查校舍结构、门窗牢固性、围墙完整性、电气线路安全、排水系统通畅度、高空悬挂物稳定性等情况。倒伏树木被迅速清理,积水路段及时疏通,教室、食堂、卫生间等学生易触及场所均完成全面清洁与预防性消毒,筑牢卫生防线。
经过紧锣密鼓的奋战,经开区所有学校排查评估工作高效完成,均达到复课标准、具备安全开课条件。9月25日,全区学校如期、安全、有序复课,琅琅书声成为风雨过后最动听的乐章。
校园之外,辖区恢复工作同样如火如荼。田墘街道的党员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穿梭街头巷尾,清理断枝杂物、疏通排水管道、清扫淤泥垃圾,对公共设施进行消毒;经开区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协助农户排水排涝,精准统计作物受损情况,为农业保险理赔和科学复产提供第一手资料;多部门组成的排查专班巡回巡查,对地质灾害点、危旧房、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拉网式”再排查,严防次生灾害;干部和网格员走访低保户、困难家庭,检查住房水电安全,传递灾后人文关怀。
水龟寮村在巡逻中发现海浪倒灌导致海边街4处路面坍塌约300米后,立即上报并果断采取封控措施,设置铁马、警戒线,用高音喇叭循环警示,确保无次生人员伤亡。东洲街道6支共149人的应急救援队伍,台风后全员投入道路清障、环境修复和隐患排查,加速生活秩序回归。
同心聚力
党群同心凝聚抗灾合力
这场高效抗击台风及灾后恢复的硬仗,离不开经开区党工委到村(社区)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与科学指挥,离不开街道、村“两级”责任体系的层层压实,更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东洲街道的“入户联心”“讲看听问帮”五字工作法,既传递了预警信息,更凝聚了人心。东三村村民在村干部引导下,台风前主动清理油车沟、畅通排水,成为“全民参与、共筑防线”的生动注脚。自上而下的高效组织力与自下而上的积极能动性相结合,凝聚成抵御自然灾害的强大合力。
从逆风而行的守护到全力以“复”的拼搏,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以最快速度抚平风雨痕迹,让校园重现欢笑,让街道恢复秩序,让市场重燃希望。
汕尾日报记者 林敏
通讯员 黄小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