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城区通过“阵地升级、力量整合、机制创新”三维发力,让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更可触可感。
阵地升级:300米“政法服务圈”,办事少跑腿
“以前处理纠纷要跑多个部门,现在进‘一扇门’就能找齐资源。”蔡先生的经历,印证了城区综治中心“半径300米政法服务圈”带来的便利。据悉,城区综治中心选址于城区政务核心区域,1200平方米的空间内,服务、调解、办公功能区划分清晰,且周边300米内聚集了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等单位,形成“就近办、家门口办”的便捷服务格局。城区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股负责人黄锦渲表示,选址时便考虑“辐射强、交通便、群众易达”原则,就是为了让群众不用多跑路,在“圈子里”就能高效解决问题,切实提升服务质量与办事效率。
去年9月,蔡先生所雇工人在交通事故中受伤,产生医疗费20余万元。双方矛盾僵持不下,甚至闹到居委会、派出所仍未解决。相关街道将情况反映至区综治中心后,中心迅速牵头法院、司法局、人社局、香洲街道等多部门开展联合调解,最终促成蔡先生一次性支付赔偿金23万元。法院同步启动司法确认程序出具《裁决书》,确保协议落地。
“综治中心整合了行政、司法和法律服务资源,实现‘一站式’解纷,‘调解—确认—履行’闭环能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城区人民法院诉讼调解对接中心负责人周宏晓说。
力量整合:“常驻+轮驻”拧成绳,协同破难题
“以往处理劳资、医疗类纠纷,要挨个部门协调,流程繁琐耗时长。现在‘吹哨报到’,多部门马上集中‘会诊’。”城区司法局法律援助处主任叶凌凌以蔡先生的纠纷案件为例,介绍了中心创新的“常驻+轮驻+随驻+吹哨报到”机制。该机制通过整合分散的治理资源,有效破解了“资源分散、职责交叉”的难题,实现“1+1>2”的协同效能。
据了解,城区综治中心明确场所功能定位,设置“五类岗位”,规范“六步工作流程”,并配套多项制度与协作联动机制,让力量整合有章可循。今年以来,依托该机制,中心已成功化解孩童医疗纠纷、高龄老人赡养维权等多起疑难案件。“昨天早上8点到街道办沟通,下午3点就到项目部协商,不到1小时就解决了问题,效率超出预期!”一位近期成功化解纠纷的市民由衷点赞。
当前,城区正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支点,推动基层治理从“高效解纷”向“善治、共治、数治”深度转变。下一步,该区将持续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阵地功能、强化力量联动、创新治理手段,让基层治理更精准、更贴心,把安全感与幸福感稳稳守在群众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