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该县服装产业年产值超25亿元。去年,该县村集体总收入达4134万元,同比增长21%;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的村增至66个,同比增幅达50%,产业富民的成效持续显现。
近三年,陆河引进培育中小微工厂超1300家,其中服装生产类超800家。图为该县一服装厂的工人在熨衣服。
锚定县情:找准产业突围方向
经济总量小、人均耕地少、常住人口少、城镇化率低、居民收入水平低,这是陆河县的基本县情。如何立足实际找到发展突破口?陆河县通过深入调研,将目光聚焦到了能带动群众就地就业的产业上。
从产业基础看,陆河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制约了一产规模化发展;三产则因消费活力不足、旅游业效益有限,短期内难以形成支撑。综合研判后,该县明确将二产作为县域经济“突围抓手”,通过工业经济牵引,破解发展困局。
从劳动力结构看,本地就业承载力不足,“外出难顾家、留守缺收入”是不少家庭的痛点。为此,陆河县将近年新增返乡劳动力、农村留守妇女等群体列为重点服务对象,把产业类型锁定在工作时间灵活、就业门槛低、吸纳能力强、投产周期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确保生产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精准匹配。
从发展机遇看,依托省产业有序转移政策、珠三角服装产能外溢的“双重利好”,加之本地外出务工群体积累的服装行业从业经验、商脉资源,陆河县明确以县域内6000多家服装类中小企业及个体户为基础,重点壮大服装产业,走出一条“产业兴县、就业富民”的特色路径。
陆河县将“小服装产业”锻造为赋能乡村振兴、带动就业增收、促进社会稳定的“大民生工程”。图为水唇镇(深圳)富民兴村产业园。
分类施策:推动产业集群升级
确定发展方向后,陆河县坚持问题导向,以“钉钉子精神”破解服装产业发展各阶段的痛点,推动“小产业”释放富民强县“大动能”。
河田镇高砂村“一部缝纫机改变家庭命运,100部缝纫机激活村集体经济”的案例,成为陆河县推广服装产业的 “活教材”。该县通过定期召开富民兴村产业现场推进会,通过“周三夜访”“入户联心”活动、村民代表会议等形式,深入宣传产业政策,凝聚发展共识,激发起“人人参与、户户争先”的发展热潮。
该县通过村(社区)联动,盘活闲置农房近700处,500平方米以上闲置学校、厂房等场地66个。构建“一区多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建成河田、水唇、新田横陇等镇村富民兴村产业园。同时,在人才保障上,该县开展服装产业技能培训46期,发放培训证书超5000份,为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熟练技工。
产业发展初期,为鼓励家庭作坊自主规范发展,同步推进消防设施完善、管理制度建设和安全培训演练,逐步探索“1个中心工厂+N个卫星工厂+X个农户(家庭作坊)”模式,以“大厂带小厂、小厂连万家”实现产业全链条升级,实现从分散生产到集群发展的升级。
政策支持上,该县出台促进服装类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15条措施等,为企业扩产增效、技改升级、固定资产投资提供政策支持。
金融服务上,该县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创新“服装贷”等金融产品,推动陆河农商行对县服装协会“整会授信”2亿元,为37家企业解决融资1200多万元,有效缓解资金瓶颈。
营商环境上,该县构建县负责人定期走访服务机制,打出“重法治、提效能、优服务、降成本、解难题”组合拳:推行审慎包容柔性执法,及时兑现惠企承诺,严厉打击“吃拿卡要”行为;开设“全代办”专窗服务,将工程建设领域审批流程由24个精简至6个环节,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办理及“拿地即开工”, 让企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
近三年来,陆河新增跨境电商企业近30家,大力推动电商发展。图为陆河县电商产业生态服务园区。
产业富民: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久久为功,方能做优做强。如今,该县的“小服装产业”已成为赋能乡村振兴、带动就业增收、促进社会稳定的“大民生工程”。
近三年,该县引进培育中小微工厂超1300家,其中服装生产类超800家,县域服装产业年产值超25亿元。新增跨境电商企业近30家,依托拼多多、希音、速卖通等平台,日均出口超30万件T恤至中非、东南亚、欧美等地, “陆河制造”影响力持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家门口就业”让农村妇女“挣钱顾家两不误”,有效缓解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去年,该县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5.6%,平安建设考评连续三年获评优秀,获省平安办颁授“平安鼎”称号。
从 “谋定产业” 到 “集聚发展”,再到 “富民兴县”,陆河县以服装产业为纽带,走出了一条县域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互促共进的新路,为推进 “百千万工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汕尾日报记者 彭伟栋
通讯员 朱仕航 陆河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