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介绍商周时期先民的墓葬区——鹅埠白田山遗址。本期我们向大家介绍商周时期先民的生活区——东坑南遗址。据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练娟介绍,位于捷胜的东坑南遗址是汕尾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好、区域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商周时期先民的生活区域。
东坑南遗址出土石器。
东坑南遗址数千年来裸露于地表的先民“垒石炊煮”现场。
东坑南遗址位于城区捷胜东坑河入海口西侧,距离海岸线约 400米,遗址现存范围东西长约500米、宽约150米,面积约75000平方米。2023至2024年,深圳南方科技大学考古团队对该遗址开展了考古试掘工作。地表遗迹遗物和初步试掘材料表明,此遗址为粤东后山文化时期的定居点,发现有泥墙房屋遗迹、烧火石灶遗迹、釜罐类陶炊煮器、以石锛和石镞为主的小型石器、砍砸石刀、磨石等,此外还有陶网坠、陶纺轮和食用贝壳遗存等。年代相当于中原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距今约4000—3000年。同时,东坑南遗址出土的陶片含有叶脉纹、双线菱格纹、双线菱格凸点纹等元素,则与同时期珠江口地区的屋背岭文化相近,表明两者之间或存在交流。
沙坑南——东坑南遗址图。
考古人员根据成片倒塌的烧土恢复东坑南遗址泥墙房屋。
练娟介绍,从东坑南遗址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捷胜沙坑村沿海地带是先民长期生活的地方,其文化类型既来自粤东的后山文化,也有来自珠三角的屋背岭文化,汕尾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化糅杂之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高出地表2至3米的沙丘台地用竹子、茅草、泥土造屋,在屋外用石块垒灶炊煮,至今地表仍可见几千年前先民的垒灶遗迹,这非常难得。从采集的陶网坠、石网坠可见人们已能使用渔网进行浅海捕捞,从发现大片贝壳遗存可见贝类也是人们的食物来源之一,东坑南遗址带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征。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