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过路口心里踏实多了,摩托车、电动车都有专门的等候区,汽车也会主动礼让,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小心翼翼‘穿梭’了。”清晨7时,在市区红海大道与汕尾大道交叉口,骑电动车载着小孩的市民张女士停在摩电前置等候区里点赞道。这是汕尾交警深入开展“交通路口文明行”主题治理行动后,市民出行体验的生动写照。
执勤交警在路口“吹哨”指挥交通,提醒交通参与者文明出行。
隐患整治织密安全网
“机非”分离更有序
“以前这个路口小车和摩托车、电动车混在一起,绿灯一亮大家抢着过,我这老胳膊老腿的每次过马路都提心吊胆。”市区的陈大爷常往返于菜市场和家之间,提起路口变化他赞不绝口:“现在地上划了清清楚楚的线,摩托车有专门的道,汽车到斑马线都会减速,安全感一下子上来了。”
针对群众反映的路口设施不完善、“机非”混行等问题,汕尾交警坚持“一点一策”,对全市163处国省道及城乡路口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推进35公里摩电分离车道建设。在斑马线前设置摩电前置等候区,成了市民口中的“安全缓冲区”。
外卖小哥小林每天要跑30多单,他向记者算了笔“安全账”:“以前跟汽车挤着等红灯,稍不注意就容易剐蹭。现在有了专属等候区,绿灯一亮按顺序走,不仅安全,通行速度也快了,每天能多送两三单。”
如今,“机非分离、各行其道”的规范通行场景在汕尾街头随处可见,路口通行的安全性与有序性显著提升,群众脚下的每一步都更踏实。
科技赋能解堵提速
智能通行更舒心
“以前早高峰过海滨大道那几个路口,如果遇到一个红灯,后面就每走一段就遇到红灯,一趟下来要停四五次。现在不一样了,绿灯好像‘跟着车走’似的,有时候一路过去就停一两次,通勤时间至少省了10分钟!”上班族李先生每天驾车往返于市区和汕尾高新区,对路口的“智能升级”感受深刻。
这背后是汕尾交警构建的“后台可视+路面智能”三维立体交通感知体系在发力。据介绍,目前,市区60%的路口已完成交通信号AI智能控制改造,传统绿波车道升级为“AI自适应信控”,通过AI算力精准调控,高峰时段交通运行状态实现智能适配,整体停车次数下降18.7%,通行效率提升11.8%。
在市交管支队的智能监控后台大屏前,科技科民警指着实时路况屏幕介绍:“系统能根据车流量自动调整红绿灯时长,比如早高峰送学车流多,学校附近路口绿灯就会适当延长。”这种“按需调控”的科技手段,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出行的畅通与舒适。
“现在接孩子放学,不用像以前那样担心道路拥堵了,心情都变好了。”家长王女士笑着说。
多维宣传入脑入心
文明理念更鲜活
“戴好头盔不吃亏,‘一盔一带’安全常在,汕尾交警提醒您:骑乘摩托车、电动自行车请自觉佩戴安全头盔……”每天早晚高峰,在市区各个交通路口,“大喇叭”都会循环播放安全提示,执勤交警还会用通俗易懂的方言进行“吹哨提醒”。
“这种宣传方式接地气,老人、小孩都听得懂。”在汕尾大道开店多年的刘阿姨说:“现在大家过马路都很自觉,很少看到闯红灯的了。”
汕尾交警构建起“路面劝导+社区宣讲+新媒体曝光”的多维宣传矩阵。他们在重要路口设劝导点、发宣传单,用宣传车、无人机喊话。同时,组织民辅警化身为“宣讲员”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案例讲解、播放视频,并依托“汕尾交警”新媒体账号曝光违法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市交管支队还向各县(市)交管大队编制下发《交通安全喊话指引(试行)》和交通劝阻语音包,让宣传更专业贴心。
“学校里交警叔叔给我们讲了闯红灯的危险案例,还教我们怎么安全过马路。现在我不仅自己遵守交通法规,平时我还会提醒爸爸、妈妈开电动车要戴头盔,文明出行。”市区实验小学学生小郑的话,道出了宣传教育的成效。
“以前觉得交通规则是给司机定的,现在通过各种宣传才知道,行人、骑车人都得守规矩,这样大家出行才都安全!”市民林大伯感慨道。
从设施完善到科技赋能,从路面治理到理念培育,汕尾交警的精细化治理让城市路口更有序、出行更安全。正如市民所说的,路口的每一处变化,都藏着看得见的安全感和摸得着的幸福感。而这份温暖与安心,正成为我市文明城市建设中最生动的注脚。
汕尾日报记者 张文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