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广东省新闻办举行服务“海上新广东”建设新闻发布会,广东海事局、南海航海保障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创新举措。据会上消息,去年海事部门保障广东进出港船舶超650万艘次,并保障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新业态发展,两艘新能源汽车专用运输平板货船也已投入琼州海峡使用。
为海洋牧场建设开辟绿色通道
广东海事局副局长郭伟斌介绍,为保障水运物流通畅,海事部门开展了降低物流成本促进水运提质增效“十大行动”,并开展水上交通安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对于国际航行船舶,建立联合登临检查机制,做到“一次检查,一次通关”,提升国际航行船舶通关效率;同时,落实粤冀电煤运输船舶“八优”快线试点建设,北煤南运船舶平均待泊时间减少10%。
据介绍,2024年海事部门安全保障广东进出港船舶超650万艘次,运输货物超27亿吨,集装箱4600余万标箱,同比均呈增长态势,为广东航运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近年来,广东海上新业态蓬勃发展,海事部门也做好精准服务。
保障海上风电项目稳步推进。海事部门成立工作专班,针对项目建设的规划选址、施工作业、生产运营等,动态调整监管服务保障举措,强化海上风电建设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在2024年,保障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发电平台“明阳天成号”正式投产。
做好海洋牧场交通安全保障。海事部门先后为珠江口、琼州海峡、粤东等海域的现代化海洋牧场选址提供方案,并为海洋牧场建设施工开辟绿色通道,对通航安全影响较小的养殖类型免于办理施工作业许可。在2024年,海事部门保障全省10个海上养殖平台、109个重力式网箱的安全建设。南海航海保障中心也编制印发相关指南文件,为海洋牧场开展导助航系统建设、海图更新和水上安全通信提供保障。
去年救助遇险人员1721人
近年来,广东海事部门还积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
针对大型水上重点工程建设,去年海事部门全力保障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保障狮子洋通道顺利开工建设,并解决港珠澳大桥江海桥梁航道便利通航问题;保障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通水,助力大湾区首个全自动化码头南沙港四期工程通过验收。
同时,海事部门积极服务水路口岸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水路口岸对外开放程序,扩大港澳籍船舶直航进出内地口岸修造的试点范围;支持广州琶洲港澳码头、新中山客运港等水路口岸临时开放,完善珠江口高速客船限速规定,助力打造大湾区安全快捷跨境水上新通道。
水上安全关系重大,郭伟斌在会上介绍,2024年广东省海上搜救中心组织防御了珠江流域等全省编号洪水13次以及“摩羯”等10个台风,全年开展海上搜救行动278起,成功救助遇险人员1721人,辖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目前,广东海事局与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南海救助局等多部门,已共同建立大中型海巡船艇巡航救助一体化机制,海事部门正研究建立广东东西两翼海上新业态海事监管与服务保障共建机制。
春运优先保障重点物资运输
广东历来是全国水路春运的主战场,琼州海峡客滚运输、水上观光旅游等的客流将明显增加,煤炭、石油、粮食等重点物资运输需求也将增长,如何做好保障?
广东海事局通航管理处处长钟锡泉介绍,将持续推进涉客船舶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按照大型邮轮“一船一策”、重点客运航线“一线一策”等要求,对琼州海峡客滚船、“夜游船”、高速客船等所有参与春运的涉客船舶开展安全检查。今年,为满足琼州海峡新能源车过海需求,海事部门推动完成新能源汽车专用运输平板货船“绿源一号”“绿源二号”的升级改造,目前两船从元旦起开始执航湛江海安新港至海口秀英港的航线。
同时,海事部门强化重点水域巡航巡查,做好水上交通调度,确保通航水域安全顺畅。
另外,将优先保障重点物资运输,其中对运输煤炭、天然气、粮食、农资等的船舶开通绿色通道。
做好船舶水污染物治理
如何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也是发布会上关注的重点。
钟锡泉介绍,一方面做好船舶水污染物治理,推动实现“广东省船舶水污染物监测平台”的推广应用和数据对接,并建立一批集船舶加油、污染物接收、船员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水上服务区。同时,推广建立智能化、高效能船舶水污染物收集平台,目前广东首个内河码头船舶污染物智能接收装置已在云浮投入使用。
另一方面,做好船舶排放大气污染物治理。2024年,广东海事局共开展船舶使用燃油硫含量取样检查6500余艘次,船舶使用燃油不合格率为2.9%,较往年大幅下降。
此外,推动航运向绿色低碳转型,支持新能源船舶行业发展,支持船舶生物燃料加注业务发展,推进船舶使用清洁低碳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