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和谐教育 推进社会发展
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和谐社会建设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和谐教育,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创建和谐教育,就是要运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理念统揽和协调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关系和资源,确保教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思想基础
省委书记张德江在省的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在青年学生中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的思想基础。中小学德育工作不仅关系到良好校风的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个思想道德基础。
(一)狠抓行为规范,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工程。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完善的可操作性的行为规范教育、训练、评估、考核和管理的制度,以抓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为突破口,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教育感染力。要重视以学校自有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及历史发展为基础,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良校风。
(二)盘活德育资源,拓展德育新途径。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新时期德育工作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多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在教育过程的有效整合中不断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一是强化“活动育人”的观念,拓展社会实践基地的项目。要充分利用海陆丰革命老区丰富的德育资源,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学习参观活动;二是利用互联网络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探索网络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二、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教育系统队伍大,影响面广。群众对教育的一些问题比较敏感,因此,大力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确保教育的公开、公正、公平,尽量做到让群众相信,让政府放心,让社会认可,从而树立教育的良好公众形象。
(一)实施阳光工程,树立教育新形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要坚持从严治教,加强教育管理,签订治理中小学乱收费责任书和安全责任书。加大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工作的力度,完善收费公示、收费审计制度,推行阳光收费、阳光开支、阳光招生等措施,增加教育问题的透明度,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中小学乱收费、乱招生,维护教育系统的社会形象,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加强管理,完善监督机制。一是严格执行教育“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区、镇两级教育财务结算中心的管理水平。坚决执行一把手不能直接统管人、财、物工作的规定,对经费开支实行关口前移的内审制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监管力度,实行基建项目标制席和政府项目采购制度;二是加强监督,完善全员聘任制度,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定编设岗,做到简政效能。
三、发展均衡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撑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保障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从构建公平教育、均衡教育入手,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民心工程,体现教育的公平发展。落实义务教育法,确保每个适龄儿童接受教育,这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根本标志之一。教育必须是公平的教育,每个公民都享有教育的权利,然而,教育的经济薄弱严重制约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现在,一些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仍然因交不起书杂费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教学设备陈旧且残缺不全。因此,各级党政和教育部门要切实落实省政府关于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免收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的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危房改造政策。筹措资金,确保适龄儿童有书读、读好书。
(二)实施支教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顺畅的教育人才流动机制,师资力量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重要环节,而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必须推进教师交流制度的建立。在确保“有人教”的基础上仍需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我区发展农村教育仍要通过实施支教工程,加强城市与农村的沟通,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要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把这项工作纳入农村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有计划,有组织分期分批地开展,逐步形成制度化、正常化。
(三)坚持科学全面发展,着力构建协调教育的内部体系。教育内部体系要按照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促进“三教”统筹发展的原则,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结构、规模与质量的和谐统一。一要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公民办教育;二要加大投入。以全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C、D级危房改造工程为契机,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四、维护教育安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教育系统的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保障。抓好学校安全工作,是确保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健全教育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的保障体系,协调公安、卫生等部门,依法履行学校周边治理和学校安全的监督与管理职责,保障学校及其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建设和谐社会,教育是根本。教育作为社会的奠基工程,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着力构建和谐,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罗光钊 作者系城区区委常委)
一、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思想基础
省委书记张德江在省的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在青年学生中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的思想基础。中小学德育工作不仅关系到良好校风的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个思想道德基础。
(一)狠抓行为规范,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行为规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工程。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完善的可操作性的行为规范教育、训练、评估、考核和管理的制度,以抓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为突破口,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教育感染力。要重视以学校自有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社会资源及历史发展为基础,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良校风。
(二)盘活德育资源,拓展德育新途径。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新时期德育工作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多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在教育过程的有效整合中不断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一是强化“活动育人”的观念,拓展社会实践基地的项目。要充分利用海陆丰革命老区丰富的德育资源,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学习参观活动;二是利用互联网络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探索网络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二、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教育系统队伍大,影响面广。群众对教育的一些问题比较敏感,因此,大力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确保教育的公开、公正、公平,尽量做到让群众相信,让政府放心,让社会认可,从而树立教育的良好公众形象。
(一)实施阳光工程,树立教育新形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要坚持从严治教,加强教育管理,签订治理中小学乱收费责任书和安全责任书。加大政务公开、校务公开工作的力度,完善收费公示、收费审计制度,推行阳光收费、阳光开支、阳光招生等措施,增加教育问题的透明度,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中小学乱收费、乱招生,维护教育系统的社会形象,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加强管理,完善监督机制。一是严格执行教育“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区、镇两级教育财务结算中心的管理水平。坚决执行一把手不能直接统管人、财、物工作的规定,对经费开支实行关口前移的内审制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监管力度,实行基建项目标制席和政府项目采购制度;二是加强监督,完善全员聘任制度,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定编设岗,做到简政效能。
三、发展均衡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撑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保障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从构建公平教育、均衡教育入手,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民心工程,体现教育的公平发展。落实义务教育法,确保每个适龄儿童接受教育,这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根本标志之一。教育必须是公平的教育,每个公民都享有教育的权利,然而,教育的经济薄弱严重制约了和谐社会的发展。现在,一些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仍然因交不起书杂费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教学设备陈旧且残缺不全。因此,各级党政和教育部门要切实落实省政府关于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免收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的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危房改造政策。筹措资金,确保适龄儿童有书读、读好书。
(二)实施支教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顺畅的教育人才流动机制,师资力量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重要环节,而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必须推进教师交流制度的建立。在确保“有人教”的基础上仍需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我区发展农村教育仍要通过实施支教工程,加强城市与农村的沟通,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要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把这项工作纳入农村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有计划,有组织分期分批地开展,逐步形成制度化、正常化。
(三)坚持科学全面发展,着力构建协调教育的内部体系。教育内部体系要按照大力发展高中教育,促进“三教”统筹发展的原则,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结构、规模与质量的和谐统一。一要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均衡发展城乡教育、公民办教育;二要加大投入。以全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C、D级危房改造工程为契机,着力改善办学条件。
四、维护教育安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教育系统的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是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保障。抓好学校安全工作,是确保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健全教育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的保障体系,协调公安、卫生等部门,依法履行学校周边治理和学校安全的监督与管理职责,保障学校及其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建设和谐社会,教育是根本。教育作为社会的奠基工程,应当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着力构建和谐,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罗光钊 作者系城区区委常委)
关联稿件: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