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关怀版
网站支持ipv6
汕尾市人民政府
牢牢守住人民的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工作述评
  • 2022-09-29 16:04
  • 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 发布机构: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字体: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不断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推动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对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从“统包统配”就业制度,到“三结合”方针,再到积极就业政策,就业方针政策始终与时俱进,有力有效化解了不同时期的就业突出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丰富发展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我国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十年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调查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控制目标。8000多万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保持稳定,农民工总量增至2.9亿人,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牢牢托举着亿万人民的美好生活,有力支撑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稳定。广大人民满怀信心、意气风发,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创造美好生活中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这份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单,来之不易、温暖厚重。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标志着我国就业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

  就业是世界性难题。中国劳动力数量多,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又处于转型升级的特殊阶段,劳动力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问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的重大战略任务。

  就业是永恒的课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任何时候都要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殷殷深情道出人民群众对“更稳定的工作”的期盼。在多个重要场合、调研考察中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推动就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深刻指明就业工作的重大战略、政策取向。在调研考察中一次次重要指示,一份份牵挂叮嘱,饱含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深厚真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

  思想的阳光照射在实践的园地,就会产生强大的物质力量。人社部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在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中的职责使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抓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为市场主体减负稳岗,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就业扩容提质;抓创业带动就业,持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加大对初创实体帮扶力度,完善用工和社保政策,支持灵活就业健康发展;抓重点群体就业,分类帮扶、精准施策,多元化的帮扶体系为各类群体就业创业提供支持;抓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劳动者技能素质明显提高,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抓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就业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抓劳动者权益维护,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十年来,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改变,2021年城镇就业人员占比达到62.7%,第三产业成为就业最大“容纳器”;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工资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城镇单位人员工资较2012年翻了一倍,权益保障不断完善;重点群体就业平稳,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成效明显,技能劳动者总量增至2亿人以上;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年均为数千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服务支持。

  “外出务工瓦吉瓦(彝语:很好)!没有政府的帮助,我们靠个人,很难走出大山。”四川凉山州贫困户木乃尔堵在人社部门组织下来到广东佛山工作,全家再不用守着薄田度日。“我通过了面试!”在人社局“就业红娘”牵线下,来自吉林“零就业家庭”的毕业生方明明找到了如意岗位。从天南到海北,从车间到楼宇,亿万劳动者端牢“饭碗”,向着美好未来进发。

  (二)

  广西柳州“熬煮一碗螺蛳粉”,做成特色产业大文章,产业优势转化为就业优势,全产业链创造30多万个就业岗位。甘肃陇南积极培育电商经济,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推动产业,全市网店达1.4万多家,28万多人稳定就业。

  广泛开发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是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以百姓心为心,以人民福为福。人社部门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力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擦亮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推动就业岗位扩量提质。把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纳入宏观调控体系,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拉动就业、惠及民生。健全宏观政策联动机制,推动产业、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围绕稳定和促进就业综合发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形成良性循环生动局面。实施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要专项行动时,同步评估对就业影响,同步制定涉及劳动者的分流安置方案,牢牢守住了不出现规模性失业风险的底线。

  强化创业带动作用,放大就业倍增效应。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打掉一个个创业道路上的“拦路虎”。加大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创业培训等政策实施力度,支持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建设,创业更便利,创业者轻装上阵、加速奔跑。持续举办“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就业创业服务展示交流等“双创”活动,烧旺创新创业之火,点燃创业激情和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场主体总量从2012年底的5494.9万户,增长到2021年底的1.54亿户。创业成为带动就业的源头活水。

  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拓宽就业“蓄水池”。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积极开发新职业,发布新职业标准,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释放出数量庞大的就业岗位。推进职业资格“放管服”改革,分七批取消70%以上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建立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实行清单式管理,灵活就业障碍进一步扫除。指导各地因地制宜设立劳务市场或零工市场,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劳动权益和基本生活保障,筑牢保障网,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2019-2021年),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三年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300万人次,劳动者稳定就业和转换岗位的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让新入职员工接受高质量岗前职业技能培训迅速上手,让转岗员工达到“转岗即能顶岗”。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每年参与竞赛人数达到上千万人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扎心底,技艺砥砺精进,更多人在“好就业”的基础上实现“就好业”。

  (三)

  就业稳,民生才有保障,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有支撑。稳就业关键在稳市场主体。近年来,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等影响,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把就业工作摆在“六稳”“六保”首位,人社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以紧锣密鼓的措施助企纾困,实现了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空前力度应对“非常之疫”。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部署实施了力度空前的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等政策,全年共为企业减负1.54万亿元。在抗击疫情和助推复工复产中,人社部门发挥职能优势,推出企业吸纳就业补贴、延长高校毕业生报到接收时间等政策,为企业减轻了负担、为返岗劳动者和高校毕业生吃了定心丸。24小时调度保障重点企业用工,“点对点”对接帮助农民工返岗复工。有的人社干部一天打上百个长途电话对接岗位,有的不停走村入户摸排人员信息,全程服务护送务工人员返岗,为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

  持续加力,一揽子政策扎实稳经济保民生。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企业在岗位在,就业就在。今年以来,“降缓返补”稳岗政策应出尽出、落实落细,全力助企纾困解难。“降”,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1—7月为企业减负超过1000亿元;“缓”,对餐饮等5个特困行业和通用设备制造等17个行业的困难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所有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返”,提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标准,1—7月共向667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397亿元;“补”,落实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等鼓励企业吸纳就业补贴政策,1—7月共支出各项就业补贴资金542亿元,新增失业保险留工补助政策,政策实施三个月以来向291万户企业发放补助资金135亿元。真金白银的支持,帮助企业渡过暂时性困难。

  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快释放减负稳岗政策红利。稳就业越紧迫,越要雪中送炭。人社部门实施政策落实“快办行动”,多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和留工补助“免申即享”,数据比对、自动拨付,大大提升了中小微企业受益率;成立助企专班、设立服务专员,上门送政策送支持,力促惠企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账上突然多了一笔钱,说是失业保险费返还,太给力了!”“公司用稳岗资金办了20多期培训班。”政策找企、及时落地,给企业带来了“及时雨”。

  市场主体“青山常在”,就业才能“绿水长流”。稳就业,保住万家灯火,呵护幸福生活,也让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更沉稳、更坚实。

  (四)

  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是劳动力市场主体。稳住了重点群体,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生持续改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重点群体得到更好的保障。人社部门分类帮扶、精准施策,构建多元化的帮扶体系,千方百计帮助重点群体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全力稳住就业大局。

  多管齐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断丰富。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从2012年680万人,到2022年突破千万大关,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攀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中办、国办印发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专设青年就业篇章,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就业创业。人社部门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重中之重,以“四个强化、一个简化”,竭尽全力为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强化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2022年,为鼓励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从失业保险基金列支,实施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拓展基层就业空间,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多方拓展就业渠道。强化招聘组织,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提供职业指导、岗位推荐、职业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强化困难帮扶,“一人一策”帮扶未就业的困难毕业生,就业启航计划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尽快就业。强化权益维护,保障合法就业权益。简化就业手续,取消公共机构就业协议书签章,取消毕业生到公共机构办理报到手续,延长档案转递和落户办理时限,方便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

  靶向施策,农民工就业总体稳定。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人社部门用好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两条渠道,持续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增收。“春风行动”不打烊,持续为农民工求职牵线、为企业用工搭桥。劳务协作不断扩容升级、优化服务,越来越多的乡亲“有活干、有钱赚”。加强劳务品牌建设,形成了天镇保姆、化隆牛肉拉面师、紫阳修脚师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技能特点的劳务品牌,手持“就业名片”的乡亲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

  “不让一家受寒,方为天下之暖”。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在脱贫攻坚战中,人社部门坚持外出务工与就近就业两大方向,强化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权益维护,全力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贫困劳动力的务工规模从2015年的1227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3243万人,三分之二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人社部门继续加力,延续拓展脱贫人口就业帮扶的政策措施,今年上半年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已经达到3223万人,千千万万家庭鼓起了“钱袋子”。

  为困难群体就业筑牢最后一道屏障。帮扶困难人员就业,关系群众冷暖,关系民生底线。年纪大、技能低、身患残疾等困难群体就业的“难点”,正是人社部门精准施策的“靶点”:对困难人员就业创业、提升能力给予税费减免和资金补贴等有力支持;日常援助与集中援助相结合,为困难人员制定“一对一”帮扶方案,持续举办就业援助月活动集中帮扶;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稳妥推进去产能职工安置,动态跟踪帮扶退捕渔民安置,促进转岗再就业和转产就业。十年来,累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5501万人,帮扶困难人员就业1768万人。

  (五)

  湖北省“23℃就业服务”、上海“乐业上海”公共就业服务、山东“就好办”公共就业服务……一个个闪亮的服务品牌,见证着就业服务不断提质,标注着就业治理效能的提升。

  就业服务是稳定扩大就业、化解摩擦性失业的重要手段。就业事项办理速度和体验,关联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人社部门坚持把就业服务与“放管服”改革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作用,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更好落到实处,让劳动者有了更好的体验、获得更高的幸福指数。

  筑牢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普洒阳光雨露。构筑起覆盖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广泛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打造智能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推进智慧化服务,实现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组织开展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春风行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等贯穿全年不断线,各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年均为8000万人次劳动者、5000万户次用人单位提供招聘服务。打造过硬服务队伍,实施公共就业服务人员能力提升计划,一线窗口开展全员练兵比武,努力做到“一口清”“问不倒”,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扩大市场化服务供给,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基本形成,求职、招工不用两头跑。持续简政放权,最大限度简化人力资源服务许可,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维护了公平有序的环境。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类主体在竞争中蓬勃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5.91万家,成为促进市场化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就业稳定和就业质量提升。人社部门完善劳动法律制度体系,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积极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企业关心关爱职工、职工爱企爱岗的和谐文化理念深入人心。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调解组织成为职工信赖的“娘家人”,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穿针引线;千名青年仲裁员志愿者联系服务万家企业,从源头上减少劳动争议发生;健全省市县三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络,系统施治全力“护薪”,“黑名单”制度形成震慑,帮助农民工及时领到工资……硬核举措与贴心服务并举,为劳动者有更稳定的工作、更公平的就业环境、更可靠的权益维护营造了良好生态。

  “岗位信息送到家门口,温暖!”“劳动争议得到及时化解,点赞!”群众满意,就是服务的动力;群众的笑脸,就是最美的风景。

  (六)

  回眸十年,我国就业促进工作交出一份温暖厚重的答卷。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人社部门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始终做到“两个维护”的充分彰显,是广大人社干部持之以恒不懈奋斗的历史担当。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十年坚韧前行,留下弥足珍贵的经验启示。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做好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从全局高度出发,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各方面力量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创新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并置于宏观层面。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组织、制度优势,特别是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冲击影响,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社会机构和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了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把稳就业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加牢靠、更加有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是劳动者增加收入、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前提,是民生的头等大事。我们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紧扣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着力解决群众就业急难愁盼,更好回应人民现实需求,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就业优先导向。这是做好工作的重大战略政策取向。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学制定实施就业方针政策,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深刻把握。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把发展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立足于推动经济增长,广开就业门路,壮大市场主体增加就业,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使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成为拉动就业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确保就业工作行稳致远。

  坚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把坚守民生底线摆在第一位,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稳就业、防失业、促就业,用心用情用力兜住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突出就业领域重点群体、重点问题、重点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结合发展形势任务,针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从重点解决总量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到解决总量问题和结构性问题并重,有效破解不同阶段就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举目已觉千山绿,宜趁东风马蹄疾。

  就业是永恒的课题,承载着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不断满足群众的新期待,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心中装着人民,手中握有真理,脚踏人间正道,未来无比宽阔。

  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笃定实干、接续奋斗,高质量发展的民生之本必将不断夯实,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画卷必将不断照进现实!(祖任平)


关联稿件: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尾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