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蕴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5项,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在这里,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交融汇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汕尾30项省级非遗吧——
海陆丰地区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海洋贝壳资源极为丰富。艺人们利用形状各异、千姿百态的贝壳进行精心设计,使得原本只能烧成壳灰使用、价值很低的海滩积物变废为宝,成为雕刻材料。所制成地形状各异贝雕,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堪称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其中,甲子贝雕尤为出名,它是全国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2013年11月,甲子贝雕入选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甲子贝雕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是一门具有历史性、传统性的艺术。据史料介绍,早在明清时期,甲子就有人通过锯、磨、钻、刻等工艺手法,将贝壳制成首饰品。如用绳子把“马鞍螺”串成项链;将“花蚌仔”连成手环;用漂亮有光泽的贝壳制成玉牌,当成吉祥之物给小孩子佩戴。由于甲子毗邻南海,贝壳生长甚多,当地人常用贝壳类制成日常用品,如“红螺壳”锯开制成水瓢、“丝蚌壳”穿绳连在网上作铅坠、“响螺壳”当螺号配合八音鼓乐演奏等。 甲子贝雕工艺技艺精湛。它借鉴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等线条深浅勾勒技艺,精雕细琢千姿百态的贝壳,形成一件件多姿多彩、风格精巧、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每件作品都体现着民间艺人们的巧妙身手和美的心灵。尤其是全国首创且仅存的立体贝雕这一传统技艺,更是凸显作品视觉与质感的神韵效果,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在制作过程中,甲子民间老艺人们对贝壳的运用极其高妙。有斑痕的贝壳,锯成带疤痕的树木躯干;具有螺丝旋纹的贝壳,切成仕女的发髻;利用江瑶贝、银壳贝,制作树叶;利用海螺、鸡心螺的红色纹理做枫叶。还有,用紫色贝内层制作“葡萄”,利用江贝的层层纹理表现“衣裙”。实在不行,才染上透明色。有专家称,国画有多少种表现形式与构图,就有多少种甲子贝雕风格。 甲子贝雕的表现手法十分丰富,有立体、半立体、平贴、刻线、浮雕、镂空、沉雕等。甲子贝雕共分三种:浮雕挂画,如花鸟、人物、山水、博古等;立体贝雕,如人物、花鸟鱼虫、花瓶摆件;低浮雕及镶嵌,如漆板挂画、家具、屏风等。 甲子贝雕主要有几个制作步骤:首先要设计图样,根据社会、民俗所需,设计出各种规格的具备古代创意且实用的图纸;其次是取材,根据图纸设计的需要,分解拆件,按其部件动态选用适合的贝壳,并因材施艺黏膜成型;然后开始制作,对所需的部件进行切割、打磨,再经手工雕刻、抛光,使其生动活泼,增强画面美感;上色是第四个步骤,按画面内容需要,给予加色衬托,如此,一幅贝雕就基本完工了;最后是安装,把部件组装在底板上或架件上,恢复原设计图案的艺术造型,并配上木、玻璃或烤漆边框等装饰部件,合成贝雕产品。 现代贝雕艺术,还加入了新科技手段进行创新。其设计、格式、造型也更富有时代气息。可以根据创作需求,进行切割、取舍、粘贴组合,并且也出现镶嵌、仿刻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的系列产品。 老艺人刘基碧嫡系子孙刘永溪设计及制作的立体贝雕作品《睡莲》《三打白骨精》《螺女》《满载渔歌》《菊蟹》《长征》《敦煌飞天》《百鸟迎春》等,多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展览,并频频荣获奖项。甲子贝雕多次参加北京、上海、连云港、广州等地工艺品展览或商品交易会,其花鸟屏、人物屏、博古屏、山水屏、立体花瓶、屏风贝雕画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一直深受国内外专家、客商的高度赞誉。 陆丰金属雕是陆丰市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它以金、银、铜等金属片为雕刻材料,制作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各种雕刻作品,如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草、诗词、珠宝箱盒、玉器镶嵌等。其产品造型新颖、技术精致、华贵稳重,堪称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绚丽奇葩。2013年11月,陆丰金属雕入选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丰金属雕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据郑氏史料记载:“先祖从福建迁徙至陆丰东海时,就带来金银首饰铸造、雕刻工艺技术,并从事银首饰行业。后子孙相传,家族传承。”清道光年间(1821-1850),后裔郑宗文在东海开办金银首饰作坊,字号“郑宗合”,专事铸造、雕刻金银首饰。当时,社会上道教、佛教盛行,故铸造、雕刻大小不同的各种铜器、神像与工艺品成了主要活计。铜器《吹箫引风》茶壶,就是郑宗文遗留下来的作品,还有郑集信的《八仙图》和郑立藩的《大肚佛》遗作等。郑氏金属雕工艺重礼教,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是纯粹的工艺品。 陆丰金属雕是以金、银、铜等金属片为雕刻材料,将其整形、雕刻为立体或半立体的工艺美术品。其作品的完成,要经过构思设计、材料筛选和复制、造型、整形、成模、热处理、合成、冷却、定型、雕刻、焊接、漂洗、抛光、氧化、电镀、安装、装裱、配套等20几道工序,有些工序还要反复进行几次。郑氏金属雕制作的工具繁多,如铁锤、铁钳、铁卡子,大小不一,共有十几种;锸子更是种类繁复,有豆瓣锸、沙地锸、钝锸、利锸等。制作工具形状各异,质地也各不相同,有的是金属合成,有些属金刚砂制造而成。所有雕刻工具,都靠自己制作。一幅作品的面世,全靠工艺家一锤一锸,精雕细琢,有些往往需要好几个日夜才能完成。其艺术造型端庄、典雅、淳厚、古朴,风格独特,有极强的视觉效果,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 陆丰金属雕蕴含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状况。其工艺技艺精致、手法独特,美术设计与制作风格华贵典雅。表现手法有立体、半立体或平面。制作过程复杂,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其他手工技艺所不及的,也是现代技术无可替代的。它的线刻、浮雕精巧,意象性极强,有很强的视觉效果。金银雕工艺美术作品强调意象性,重在表现物象的神韵,反映着中国民间传统的装饰趣味。 金属雕工艺品一直为世人所喜爱,特别是艺术精品都被人们收藏。它是我国民间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宗教与近代民间传统美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重要的价值。 碣石木雕是海陆丰木雕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它吸取了历代石刻、绘画、泥塑、戏剧等不同民间艺术的长处,形成了碣石地区独特的流派。2013年11月,碣石木雕入选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碣石木雕艺术,在明清时期多体现在建筑、家具、神器、案头摆设等装饰及构件中。清咸丰至民国时期,海陆丰和惠来等邻近地区兴建庙宇、祠堂较多,木雕艺人便以此为题材进行工艺创作,创造经济收入,使这门传统雕刻艺术成为这些地区的普遍性存在,村村户户到处可见这些艺术精品。 碣石木雕一般选用杉、樟木、柚木、花梨木、楠木等作为原料,之后再设计图案,通过巧妙布局,使其层次分明。紧接着,按木雕特点表现的山水、房屋、人物、鸟兽、花卉等贴图,打粗胚,经过多层次镂通雕而成。雕刻基本完成后,一般还需要打磨抛光。除了本色素雕外,还需要用黑色或红色打底,面贴金箔,如果是五彩装金,须以多种颜色妆彩,局部贴金烘托。 碣石木雕构图巧妙、层叠交错,形象立体逼真,立体效果极佳。在技法上有沉(凹)雕、浮(凸)雕、圆(立体)雕、镂通雕(多层)和锯通雕(单层)等。前人曾将其技法特征归结为“匀匀、杂杂、通通”六个字:“匀匀”指虚实有度,主次得当;“杂杂”指层次分明,互有穿插;“通通”指造型通透。沉雕,形象凹下,性质近似绘画,如在门板上雕刻梅、兰、菊、竹之类。浮雕,即平地浮起多层镂通,近似石雕做法。镂通雕即通体穿透多层次镂空,层层叠叠穿插交错,结构巧妙,造型生动优美。圆雕,也即立体雕,如狮子、虾蟹、佛像等。 碣石木雕的传统题材作品有《孔明点将》《桃园结义》《郑成功》《岳飞》《红楼梦人物》《十八罗汉》《牡丹凤凰》《梅兰菊竹》《大型福禄寿》等。
图片来源于方志广东、南方+、汕尾市博物馆、广东省非遗促进会、海陆丰民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