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蕴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5项,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在这里,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交融汇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汕尾30项省级非遗吧——
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艺苑中,客家擂茶以其古朴见奇趣,以保健显奇效,自古闻名遐迩。2012年2月,陆河擂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河擂茶是客家擂茶的传承与异化。据《海丰县志》《陆丰县志》及陆河多姓谱牒记载,陆河客家先民多于唐宋年间为避战祸,从中原举族一路南迁至“蛮夷之地”,隶属于南海郡博罗县,为畬族居住地;东晋咸和六年(331年),隶属东官郡海丰县,为汉畬杂居地。因居住在闭塞、多雨,寒凉的山区环境中,人体需求的碘、钠、硒元素严重流失,加上长距离长时段的迁徙,陆河先民饱受胃寒腹泻、百日咳、子夜哮喘疾病之苦。为适应自然环境,人们寻找一种新饮食方式,最终选择了客家擂茶,并延此惯发明了具有“暖胃、性温、理中”为特点的陆河擂茶,其选材集饮食和保健于一体,形成了今天独、奇、趣的陆河擂茶。 客家人非常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是普遍的传统礼节,不论是亲朋好友来访,或是婚嫁喜庆,即请吃擂茶。客家人制擂茶以妇女见长。擂茶工具有:擂茶钵——陶制品,内壁粗而密,纹均分布;擂茶槌——用上等香樟树、柚树、番石榴树、山苍树或油茶籽树干加工而成,长约一米。因擂茶槌旋磨消耗的粉末不仅无害还可入味,故十分讲究。 家常擂茶用料有:焙炒绿茶、芝麻、焙炒花生仁等料。先置茶叶、芝麻入钵旋磨,再加花生仁旋磨,整个过程需不断注入少许水,擂茶槌沿内壁有规律旋磨,直至成糊状,客家人称“茶泥”或“擂茶脚子”。而后冲入沸水,并作适当搅拌至糊状,与水融为一体。饮用时佐以爆米花、糯米花、花生仁、米果及豆类、青菜,这就是集香、甜、甘、苦为一体的擂茶了。尤其是用这些鲜料制出的油茶,汤色诱人,清香逼人,入口后满腔留香,口舌生津。 陆河擂茶的配料多种多样,可以因寒暑季候或荤素各异加入不同的佐料和青草药物,制作过程基本相同,但又稍有一些小区别。咸茶,用料少,比较简单,只要加入绿茶、芝麻、花生即可,是较通俗的饮茶方式。而鲜艾叶、薄荷叶、生茶叶、枫树嫩芽、紫苏叶、番香、香苏、鸡脚刺、玫嫩芽、芫荽菜都是制作油茶鲜料。使用野菜、青草药制成的擂茶称“油茶”,亦称“生茶”。据中医验证,擂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风祛寒、开胃健脾、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润肤美容、延年益寿的功效。在陆河,每天每户必制作一钵擂茶,劳作后喝上几碗,一天辛苦便烟消云散。客人远道而来,喝碗茶提神醒脑,充饥益体。 擂茶加上米饭已成为陆河人中午的主食。每年正月初七则成为陆河人特定的日子,称之为“开茶日”,每户都要在这天中午备七种菜擂茶,叫作“七样菜茶”。关于“七样菜茶”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一年正月初七日,七仙女趁春光明媚之机结伴来凡间,在陆河东坑富洋垅埔子里一农家菜园采青,待仙飞走后,人们仔细察看,发现七仙女所采摘的蔬菜为红生菜、芹菜、芥兰菜,还有葱、蒜、芫荽、荷兰豆、豌豆七种,从此人们依样画葫芦,一直沿袭下来,以这七种蔬菜为原料或伴加佐料炒成一道菜,就茶当餐。有的则干脆将七种蔬菜加新起锅猪油渣一块炒熟进行研擂,制成香喷喷的油茶。后来便形成了正月初七吃七样菜茶的初七“开茶日”,这一日过后,擂茶方可作为日常主餐,因此初七这天中午家家户户都吃“七样菜茶”便成了陆河客家人的习惯。 陆丰海马酒始由于其酒味芳香、回味甘醇,同时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滋阴养阳、强筋活络、益气补血、健身养颜等功效,素有“南国一宝”的美称。2012年2月,陆丰海马酒酿造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丰海马酒一直以来均采用传统手工技艺进行陈酿勾兑。由李氏先祖李宗德始创。因采用当地特产海马及多种中药材,浸泡于高度精良米酒一年后去渣取酒而得名。据史料记载,从唐玄宗起历宋、元、明、清时期,均作为宫廷御酒,至清开始传入民间成为寻常百姓强益身心的饮料。起初是当地渔民出海将打捞上来的海马直接浸泡于米酒中,产生了最初的土浸海马酒。李氏先祖李宗德发现这种土浸的海马酒饮用之后,虽然具有补肾壮阳、调气活血、治跌打损伤等功效,但是酒中海马腥味极浓,饮用口感不佳,便对其进行精心研制,加入了20多种中药材浸泡于高度精良米酒一年后去渣取酒,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传统手工酿造技艺。光绪七年(1881年),李宗德在陆丰东海新厝仔村开办了酿酒作坊,采用传统手工技艺从事陆丰海马酒酿造,家族传承延续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传至李秉记这一代,经其更进一步研究、探索,同时与中山大学合作,使海马酒传统酿造技艺得到完善。目前,海马酒作为陆丰的一项经济产业,发展前景好,驰名海内外,是中国酒文化和海洋文化完美结合的突出代表。 陆丰海马酒酿造技艺独特,从原材料加工开始到灌装入库为止,要经历数道工序,历时需一年左右。第一道工序:酿造50度纯米酒的工艺。浸泡海马酒的酒度要求极高,一是纯米酒,二是酒度一定要在50度左右。在酿造米酒的过程中,要精选优质的大米作原料,水质要求清、净,酿造时通过一蒸二蒸三蒸达到50度的酒度,然后封存于陶制的大缸之中。第二道工序:低温烘干海马工艺。海马捕捞上来洗净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大鼎之中,用温火慢慢烘,每次烘干时间要求在40分钟左右,而且要保证被烘干的海马不能过脆过软,干湿要求十分严格,接着把烘干的海马冷却后倒入封存的米酒之中进行浸泡,并保藏于地窖或阴凉之处,一年后才能启封进行勾兑饮用。第三道工序:对海马酒其他辅助材料进行分类蒸制,即分别将鲍鱼、沙参、人参、熟地、枸杞、灵芝等药材放入蒸笼,用温火慢慢蒸熟蒸透,然后取出晾凉,以备进入下一个工艺流程。第四道工序:烘干后的海马和蒸制后的鲍鱼浸泡后倒入陶制的大缸,每三个月必须搅拌一次,然后继续密封存放,如此连续四次才能取用。沙参、人参、熟地、枸杞、灵芝等二十多种药材在蒸制后也分别进行浸泡,每两个月搅拌一次,连续三次后方能取用。浸泡工艺一是要求保证时间,二是保证各种成分出味,确保酒质。第五道工序:勾兑制作工艺。勾兑工艺是整个酿造海马酒最关键的一环。海马酒的口感、味道、色泽、成分配置都是勾兑工艺的关键,要求极高。酿酒师对每配100公斤海马酒成分分配要求极其严格,各种成分的酒倒入陶制的大缸后要不断搅动,直到酒味芳香为止。第六道工序:过滤。为了确保海马酒色泽晶明,过滤师把勾兑后的酒放入过滤器中分三级过滤,使酒色逐渐透明有光泽,遂成为成品的海马酒,然后灌装入库,或进入市场销售。 陆丰海马酒采用海马这一名贵海洋生物和沙参、人参、熟地、枸杞、灵芝等26 种优质中药材、米酒、优质蒸馏水为原料。其酿造工艺具有显著特点,始终保持焙制、浸泡、手工勾兑等酿造技艺的独特环节,酒味芳香、回味甘醇、色泽晶明、清爽可口。陆丰海马酒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糖、牛磺酸、黄酮、甾醇、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活性物质,可补充人体必需的营养和生理活力,四季常饮具有补肾壮阳、强筋活络、益气补血、健身养颜等功效。陆丰海马酒不含人工激素、无副作用、饮用安全,适合作为大众的保健饮品。海马属于海龙科,俗语说“东北人参,江南海马”,其药用价值早在《本草纲目》就有记载,海马对缓解免疫功能低下或肾虚引起的体乏、失眠、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高血脂等症有明显的功效。陆丰海马酒配方科学、严谨,酿造技艺对传统的中医药养生研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是养生酒的代表性产品。 陆丰海马酒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岭南地区和港澳、东南亚酒文化和饮食文化的突出代表,被海外华侨称为“家乡水、健身酒”。 陆丰海马酒至今仍保留着先辈传承秘方和传统技艺。近年来,陆丰海马酒厂全面启动了传统酿造技艺保护工程,对传统酿造技艺进行了归类、建档、存档,召开专题研讨会,并保留了酿造海马酒的低温干燥、蒸制、浸泡等传统技艺,同时投资千万元建立海马酒生态保护区和海马仿生态人工养殖基地,以确保陆丰海马酒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