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蕴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5项,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在这里,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交融汇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汕尾30项省级非遗吧——
碣石五色狮是汕尾市颇具地方特色、绝无仅有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2009年11月,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碣石是一座有着浓厚宗教氛围的小镇,每年都会举行各种隆重的宗教活动,而由军队传入民间的五色狮舞因其威武、祥和而颇受群众喜爱,是庆典活动中的必备艺术项目。五色狮舞因此而逐渐被赋予神的色彩,在制作艺术上也十分独特。狮身高 2.8米、长 3.2米、宽1.2米,内空,有安插火烛的装置,分狮头和狮尾,狮腰用软绳连接,可以前后活动,狮头和狮尾各装竹竿一支。狮身用竹篾扎成骨架,再用薄棉纸或绢布裱上,然后分别给狮子涂上青、蓝、红、黄、深蓝五种颜色,故称五色狮灯舞,它们象征着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东、西、南、北、中五方,又说分别是紫微星君和东、南、西、北斗星君威武雄壮的坐骑,被派下凡间驱邪祛煞。碣石五色狮制作完成后,要抬往玄武山元山寺元天上帝殿前“开光”。老者将5套内有抹草、佛祖灵符、绣花针、犁头生铁、五色线、红袋、绿袋、红绳和八卦镜的宝具在元天上帝面前过香烟后佩戴在每只狮胸前,最后用银朱笔蘸点狮身各个部位。据说,“开光”后的五色狮才有灵气,方能制煞。碣石古镇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乡土风俗,成全了五色狮独特深邃的意蕴。 碣石五色狮是一种集绘画、造型、舞蹈和灯光设计等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是碣石一个极富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娱乐节目。它既融合了外地舞狮的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形成了突出当地人文精神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在民间,舞五色狮,皆为祈求一方乡土平安吉祥、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五色狮舞动时,每只狮子各配6个舞者,先由其中2人左右或上下舞动,另4人分两队跟随及时轮换。舞者手拿着竹杆上下左右频频舞动,舞狮头者还要有节奏地扭转竹竿,使狮头左右摇动、自由顾盼,活灵活现。舞狮的套路主要有“一条龙”“麻花辫”和“走圈”等。舞时配有大鼓、大锣、大唢呐等乐器伴奏,又有几个表示喜庆的“大头和尚”来回插科打诨、诙谐伴舞。整个队伍达60多人,场面生动活泼、气势雄浑、十分美观。特别是在夜间表演时,狮身内的烛光更令五色狮晶莹剔透,五彩缤纷,令观众眼前光芒交融,流光溢彩,犹如欣赏到一曲光的交响乐曲。五色狮所到之处,人们夹道观看,鸣炮相迎,可谓:神狮起舞,五彩呈祥。 当每年闹春或表演任务结束后,狮队一定要舞到玄武山元天上帝殿前“退光”,“退光”时要将各种宝具交还元天上帝,并在露天下焚毁。这样,五色狮便失去了灵气,才能封存起来。封存起来的五色狮最多不能超过三年,若三年内要重新参加演出,必须重新开光。 碣石五色狮可以说是具有当地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的一个统一体,是当地不可或缺的一种崇武文化。 舞狮,是我国一项常见、优秀的民间艺术表演活动,在很多喜庆的场合都可以看到。海丰县梅陇镇金盘围村的五福狮舞是广东省内独具一格的舞狮表演,2012年2月,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福狮舞,俗称猴仔狮。因其表演多在春节期间,有“五福临门”之意,民间习俗认为是吉祥之狮,故称五福狮舞。从表演角色上,五福狮舞由五个角色组成,除了擎狮头的外,还有“精绍和”“戆绍和”以及两个扮演的猴子,一共有五个角色,分别称为:五福狮、青猴、金猴、精绍和、戆绍和。 五福狮舞的表演全场约一个多小时,由五福狮舞表演和武术表演两大部分组成。五个角色模拟人和动物在大自然中相处的童话故事,以诙谐和高难度动作进行表演;武术表演由拳术、棍术、飞越高桌、打拳椿、刀椿、尖串对盾牌短刀、锱尖对铁尺、空手对刀枪等表演组成,俗称“盘五彩”。 海丰五福狮舞始创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梅陇镇金盘围村黄氏先人第十五世黄世民从江西引入,后流传分布于梅陇镇、联安镇、鲘门镇等地一百多个村,覆盖人口30多万人,成为海丰县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重要文化艺术表演项目。 每逢春节或其他喜庆节日,五福狮班便会应邀到全县各地,甚至跨市跨省演出。五福狮舞开始表演时,两个“猴子”(必须由年轻且动作灵活者扮演)最先出场,他们翻着各式跟斗,蹦跳着,嬉戏着,令人赏心悦目。接着是“精绍和”和“戆绍和”出场。“精绍和”手执葵扇,“戆绍和”拄着拐杖,他们哑剧般的动作诙谐有趣,令观者乐不可支。 随后狮子出场,它生猛威武,步步紧逼前者,还不时瞪眼,张口欲咬……如此绕场一周。此时,场中有一张大桌,高1.5米,宽2米,长3米,意为一座高“山”。当猴子被狮子追至“山”下时,它们敏捷地跃上“山”顶,在上面做着各种杂技动作,有倒立行走,有双手反垫着脸倒立(称“猴子洗脸”),有桌角倒立(称“悬崖倒挂”),还有叠罗汉、腾空反翻跟斗等各式各样的高难度动作。它们的灵巧、调皮,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和笑声。这时候,狮子看猴子登上“山”头,也跟着跳了上来,与猴子追逐着、嬉戏着,场面十分热闹。而此时,“精绍和”和“戆绍和”不敢上“山”,他们在那里做着许多无声而又非常滑稽的动作。后来,狮子可能玩得兴起,开始追扑猴子,猴子一骨碌便从“山”上跳下来逃走了。这边剩下“精绍和”和“戆绍和”,他们谁也不让谁先走,经过争执,约定“抽阄”,谁抽了长阄谁先走。结果比较精的“精绍和”事先做了手脚抽中长阄,趁狮子不备,越过“山”头逃走了。最后剩下“戆绍和”一个人,他上了“精绍和”的当,气得捶胸顿足。他想趁狮子打盹时,拄着拐杖跳过去,但被狮子发觉,把他拦住。他束手无策,只好在那里做着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动作。直到狮子又睡着了,他才急急忙忙逃了过去。这时候,狮子猛醒过来,从高桌上跳起来,一下子翻滚到地上,想抓住“戆绍和”,可惜他已逃远了……整个表演过程非常精彩,观看者常常被吸引得目不转睛。 舞狮表演之后,除拳术、棍术表演之外,还有与众不同的“飞越高桌”的表演。这里的高桌就是那张代表“山”的桌子。表演者在助跑之后,要双手着桌边,一下子腾空飞越过去,很像体操项目中的跳马。更惊险的是,在桌边架上刀叉,尖刃向上,高出桌面一尺多,表演者要一下子越过刀叉跳过去,身体不能碰着刀叉。技艺高的表演者,在越过刀叉之后,即于高桌上倒立行进,然后腾空下地……这个表演,须经长期艰苦训练才能达到要求,表演时不能有半点闪失。 最后的表演是“盘五彩”。表演者动作娴熟,配合默契,看起来就如一场真正的格斗。为壮声威,他们表演时不断发出吼声,其余狮班的人在一旁大声吆喝着,还不断用竹棒敲打着地面,高喊着“看准看准呀!”“加油加油呀!”。有的表演者竟赤膊上阵。气氛紧张而又热烈。 这时,场上刀枪剑戟的铿锵声,人们的吆喝声、掌声、欢呼声和锣鼓唢呐声,震动大地,响彻云霄,是表演的最高潮。直至鞭炮丢进场中炸响,表演方告结束。 追溯起来,罗洞木偶戏在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就从福建省上杭县传入陆河县水唇镇罗洞村,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2015年11月,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洞木偶戏演出时,舞台是用竹子搭建,分前后台,配以灯光、幻灯、字幕等。每场戏中演员根据不同的剧种,一般有6至15人不等,分别负责提线、配音、司鼓、灯光音响等,各司其职,分工有序,技巧熟,配合默契。台下的男女老少,或站着或坐着,热热闹闹地看着台上的那些木偶角色在提线中舞动着。 由于演出主角是这些形象生动的提线木偶,因此,木偶道具的制作与装饰都尤为重要。木偶是用樟木雕刻而成,当地称之为“柴头嘎”或“柴头鬼”。“柴头鬼”头内设有机关,通过丝线控制,使眼、鼻、口、舌活动。木偶头脖子部分上尖下细,由两根线与腹笼相连。腹笼用竹篾编织而成,胸部、臀部稍大,腰部稍细。手用木料雕刻,右手为活动手,其掌指关节与腕关节通过线控活动,可做执剑、挥刀、持杯、把盏等动作。脚有“靴脚”和“旦脚”之分,从前均用木制,之后又让木脚套上鞋靴,更显逼真。每一个戏中人物都是从内里到外表精制的。当木偶雕刻好后,就开始上油漆,进行描色。然后,制作线牌头,编制腹笼。接着,是服饰的制作。服饰是用丝绸缝制而成,根据不同角色的特点进行颜色搭配,是当地穿着打扮风格的缩影,颇具当地民族特色。当木偶套上不同的服装和头饰时,就可以配合剧情,出演不同角色,演绎着各种人生的喜怒哀乐。 陆河县木偶戏剧团,是目前汕尾地区唯一的提线木偶剧团。该团原唱腔为广东汉剧,后来为适应当地客家风俗习惯,确保通俗易懂,逐渐融入客家山歌剧目。演出的古装汉剧有《花子进城》《李彦贵卖水》《白蛇传》《张四姐大闹公堂》等,古装客家山歌剧目有《两女拜寿》《信命丢妻》《猪八戒娶亲》《浪子回头》等。其中汉剧以头弦领奏,主要唱西皮、二黄;山歌分为本地山歌、梅县山歌,以二胡为主奏,调子主要有五句板、采茶调等。使用的乐器有扬琴、二胡、笛子、唢呐、苏锣、鼓、广东汉剧头弦。 剧团最拿手的表演特技节目是《双狮滚球》,表演时是在一个约30平方米的舞台空间内,由8人提线操作双狮,1人提线操作沙婆,2人提线操作绣球。这个节目操作难度高,需要艺人技巧娴熟和配合默契,才能把“双狮滚球”表现得活灵活现。 这些剧目内容大多是剧团成员自编自演的,通俗易懂,诙谐幽默,丰富多彩。他们还善于将教育因素融入木偶演出中,引导广大观众从善积德、孝敬老人、服务他人、回报社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浪子回头》剧中,通过浪子回头故事,劝观众勿损人利己,要知错能改。再如《信命丢妻》剧中,通过主人翁相信算命先生之言,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故事,告诫人们切莫封建迷信,要相信科学。 一路欢歌一路收获。三十多年来,陆河县木偶戏剧团再续艺缘,发展成为山区的一朵艺术奇葩。该剧团始终坚持为山区群众服务的宗旨,利用业余时间送戏下乡到山区、到老区,收获了群众赞许的目光、热烈的掌声和发自内心的喝彩。
图片来源于汕尾日报、广东省非遗促进会、陆河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