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蕴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5项,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在这里,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交融汇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汕尾30项省级非遗吧——
陆丰南塘吹打乐是陆丰优秀民间传统音乐,2007年6月入选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塘吹打乐是广东六大乐种之一,为南戏遗响正字戏的主要伴奏音乐之一、古昆曲遗存。它以大小唢呐“吹歌”为主,辅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器组成,以吹打、吹歌、鼓吹打、鼓乐为主要形式,有时辅以弦乐演奏,穿插头、手、腿顶瓷碗的高难度单吹或单人双吹等表演形式。主要作品有《叹仔书》《灵拜佛》《南柯忏》《十方佛祖》《排灯》等。
南塘吹打乐扎根于民间,一直服务于基层。每逢“谢土神”“神生”娶新娘、追悼会等民间红白事,就有人来请他们前往吹奏,以营造喜庆或哀悼的浓烈氛围,寄托村民们的朴素情感。每逢民间喜庆节日、黄道吉日,是南塘吹打乐队最繁忙的时候。
在吹奏表演中,南塘吹打乐很注重吹奏的技巧。其中的“循环呼吸吹奏法”(俗叫“出入气”)是一大特色。在吹奏过程中,传统的吹奏是从鼻子吸气,气流经过肺部,再由嘴巴把气呼出,气流冲击唢呐簧片,从而发出各种乐调。这种鼻子进气,嘴巴吹气,循环往复,连吹半小时乃至一小时都不累。观众看着吹奏师傅吹奏中没有换气,故称其为“出入气”。
南塘吹打乐难度最大的表演式吹奏,是像杂技团表演那样把人的脚挂在铁线或其他物体上,双手、两腿及头上顶碗,同时用两把唢呐吹奏,要保证节奏明确,音准无误。
南塘吹打乐长期扎根在农村基层,其中民间较流行的曲牌和小调还有《青铜宝剑》《六月垭》《二十四孝》《五更鼓》《百鸟名》《十大古人》等。
海丰歌谣于2018年5月入选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月姑姑,照南湖。南湖水深深,个郎仔,去载金……”南国夏夜,满地月光如水。躺在院中的凉席上,在母亲、祖母轻轻挥动的葵扇影里看月亮和星星,听着她们幽幽念诵的童谣,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这几乎是海丰人童年的集体记忆。 在海丰歌谣众多篇什中,童谣无疑是最容易上口、最容易让人记住的一部分。行街过巷游玩时,孩子们唱“隆啊隆,骑马去海丰”;听见树上蝉鸣,孩子们唱“含悲蝉,叫匀匀,叫到五月节,人扒船”;下雨了,就唱“雨来来,沃秀才,秀才无雨伞,沃阿旦,阿旦无藁笠,沃到须白白”……那些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谣曲随时伴随着孩子们。可以说,童谣伴随着传统海丰人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他们从这些谣曲中开始认识大自然,认识家乡风貌、乡俗风情,也开始有了作为一个海丰人的初始意识以及对家乡的认同感。 孩子有孩子的歌谣,大人们的歌谣就更多了,不但数量多,所反映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包括生活歌谣、诙谐歌谣、抒情歌谣、农事歌谣、渔民歌谣等几大类,尤以生活歌谣和抒情歌谣为主。今天,广义上我们已经很难追溯到海丰歌谣本初的起源,但狭义上,较为普遍的说法是由明清两代从闽南到海丰的众多移民传来,因为目前留存的歌谣中,一些篇章与闽南传统歌谣有较多的相似之处,而且语言上保存着闽南语系的一个分支即海丰方言(俗称“福佬话”)较为古老的语言形态和语言习惯,其中也包含了河南中州话的一些古字、古词及其音韵。海丰歌谣从结构、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直接继承了《诗经》的优秀民歌传统,尤其是换韵重起、一咏三叹的结构形式和朴实无华、生动准确的语言风格,使其在记录和表现广泛的生活内容、抒发朴素的真实情感等方面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井头一地砖,芙蓉开花透心黄。阿嫲欢喜娶媳妇,喇叭鼓首送入门。井头一地枋,芙蓉开花透心红。阿嫲欢喜娶媳妇,喇叭鼓首送入房。”(《井头一地砖》)“苦刺心,苦淋淋。子去远,母操心。苦刺心,苦来来。子去远,母唔知。苦刺心,苦录录。子去远,睇唔着。”(《苦刺心》)“一支竹子镖落河,共娘讨水娘应无。我是喉干来讨水,唔是专挑来睇娘。一支竹子镖落潭,共娘讨水娘唔甘。我是喉干来讨水,唔是专挑来睇人。(《一支竹子镖落河》)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换韵重起结构形式,短小的篇章,寥寥几笔,运用简朴的语言和准确的刻画,形象便生动而传神。 海丰歌谣所反映的民俗和日常生活题材也十分广泛,例如《正月摇》叙述的是过年到元宵节期间的民俗活动;《十月歌》主要记录了每个月份农事与日常生活的一些代表性片段;《雨仔微微》《阮姐嫁着石角头》《月娘月衔云》等则真实地表现了旧时社会底层劳动妇女哀怨愁苦的生活状态。而像《乌云载白云》《七月多尼多》《十月怀胎歌》等这些叙事歌谣,或悲或喜,或庄或谐,都真实而准确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些侧影,有些篇章的表现技法甚至达到了很高超的文学水准。至于《十二月畏嬷歌》《虱母爱嫁虼蚤安》这样的诙谐歌谣,则反映了海丰人性格中幽默风趣的一面。 紫竹观道教音乐,源于一百多年前从浙江省普陀山传入陆丰地区的全真道教音乐,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受到陆丰地方戏曲音乐、民间传统音乐和地方语言风俗的影响,从而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道教音乐流派。2009年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前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六,是河西紫竹观举行斋醮仪式的重要日子。这一天,当地信徒云集,香雾弥漫。烛光忽闪中,数名道众身穿道袍,手执法器,唱念吹打,有板有眼。大多以吹仔为主奏,配以云锣、小镲、檀板、木鱼、扬琴等,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欢乐轻快,时则悠扬缥缈…… 这是道教音乐的奇妙之处。在紫竹观中,这些缥缈的仙乐正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宗教音乐。它源于道教经曲念唱,是道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曲调优雅,超凡入圣,庄严肃穆,又不乏清幽恬静,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道德规范的向往和对道家各代道长的崇敬。它吸取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和汉族民间音乐的精华,糅进道教信仰的特色,形成道教音乐的独特艺术风格,也是汉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宗教音乐,紫竹观的音乐在形式和曲调的内涵上,无不渗透着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历经数代的沉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通过音乐的烘托、渲染,紫竹观的斋醮仪式更显庄严、肃穆、神圣和神秘。在乐声与祝祷中各种善良朴素的愿望得以和谐生动地表现,把人的情感带入到神秘而和谐平等的境界之中。 紫竹观的音乐的道经曲调主要源于浙江普陀山道观,以后逐渐融入海陆丰地方戏曲音乐,从而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海陆丰道教音乐,特别是北斗经曲,更具海陆丰特色。曲牌丰富,有早课颂经曲(全套)、晚课颂经曲(全套)、三官经曲(全套)、清静经曲(全套)、南斗经曲(全套)、北斗经曲(全套)以及玉皇忏(全套)和三元忏(全套)等曲目共220多首。可连奏三日三夜,谓之“三昼”。在海陆丰旧俗中,民众把看涂脚戏(即配道教音乐所表演的戏)和地方戏(棚顶戏)相比拟。这也证明紫竹观音乐具有现实的文化娱乐价值。 陆丰紫竹观道经曲调,以其大量的曲目、古老的乐器和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延续着汉唐以来中国音乐的血脉,极具学术研究价值。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紫竹观大部分道经曲的研究,已取得相当成果,不但具有很高的音乐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在人类伦理学、语言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同样有着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它不但为当地人所喜爱,而且受到海内外友人的高度赞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紫竹观道教音乐是当地人生命形态的体现,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