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健康局(委)、中医药局、疾控局,部属省属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委直属医院:
为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的工作部署,扎实做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相关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局、省疾控局联合制定了《广东省“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现将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行动取得实效。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 广东省中医药局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局
2025年4月18日
广东省“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实施方案
(2025—2027年)
为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多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做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行动目标
扩充精神卫生医疗资源总量,完善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量,主动将服务延伸至社会、基层等更广泛的群体,服务可及性、公平性得到强化,公众对常见精神心理问题认知和自我调适能力明显提高,社会歧视和病耻感持续减轻,主动就医意识不断增强。
——2025年底前,30万以上人口县(市、区)消除公立精神科床位空白。临床心理门诊实现县(市、区)全覆盖,睡眠门诊实现地市全覆盖,精神专科医院普遍开设心理、睡眠门诊。各地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心理卫生门诊开设率不低于60%。
——2027年底前,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市级精神专科医院达到三级专科医院配置标准。规模较大的相关医疗机构普遍开设心理、睡眠门诊。各地妇幼保健机构儿童心理卫生门诊开设率不低于70%。
——“12356”心理援助热线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心理健康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医院”(以下简称“五进”)常态化开展,各地每年完成100场左右心理健康知识宣讲。
二、重点任务及措施
(一)推进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1.加强统筹规划。加大精神专科医院特别是公立专科医院建设力度,规范建设管理综合医院精神科,鼓励将中医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机构、职业病防治院(所)等纳入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2.建设精神医学高地。积极创建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落实功能定位,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和指导引领作用。建强省精神卫生中心。立足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建设区域精神医学高地,力争更多精神专科医院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3.扩容城市服务资源。综合考虑区域内资源、服务半径和人口、城镇化等因素,加快改扩建市级公立精神专科医院,达到三级专科医院标准。二级公立医院资源丰富、床位使用率不高的市,要支持引导二级公立医院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作为主要转型发展方向。
4.补齐县级服务短板。将精神卫生纳入卫生健康“百千万工程”,统筹推进本地常住人口超过30万的县(市、区)公立医院建设有病房的精神科,有条件的建设不少于100张床位。加强15个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新型城镇化试点、12个县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级公立医院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二)增加优质医疗服务供给。
5.提供优质门诊服务。指导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特别是精神专科医院规范建设心理、睡眠门诊。其他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儿童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及专科医院等创造条件建设。鼓励指导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心理门诊,提供心理、睡眠服务。探索互联网心理治疗。
6.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引导精神专科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在院内单独区域或独立院区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中心,鼓励其他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参照建设,集中提供综合性心理健康服务。探索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领域拓展应用。推动精神、儿童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开设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门诊服务。
7.支持精神卫生专科发展。在推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遴选省市建设项目和中医优势专科时,优先将精神卫生纳入建设范围。加强精神相关专科集群建设。推进具备条件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发展阿尔茨海默病、儿童孤独症、物质依赖等亚专科。
8.提升医务人员对心理健康关注度。指导医疗机构推广“身心同治”理念,将心理问题筛查纳入各临床科室日常诊疗。经筛查认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应及时开展专业评估,确定存在心理问题或怀疑罹患精神疾病的,应及时干预。
9.优化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服务。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优势综合医院要积极参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明确诊断的居家患者规范开展健康服务,推进符合条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长效针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要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签约服务重点人群,优先签约、优先服务,并结合辖区实际,实施网格化管理或分片包干,提升服务管理精度和患者对服务管理的依从性。
(三)促进精神卫生优质资源下沉延伸。
10.建立精神专科协作机制。根据全省精神卫生机构布局,由省精神卫生中心和5家精神专科医院医防融合省级试点,牵头建立精神专科区域协作机制,其中省精神卫生中心对应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广州、韶关市对应广州都市圈(广州、佛山、肇庆、清远、韶关、云浮),深圳市对应深圳都市圈(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和深汕合作区),汕头市对应汕潮揭都市圈(汕头、潮州、揭阳、梅州),茂名市对应湛茂都市圈(湛江、茂名),辐射带动心理、睡眠门诊和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差异化发展精神卫生相关亚专科。2025年新增不少于5家省级试点。
11.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延伸。充分利用“一对一”“组团式”“多对一”等现有帮扶关系,通过专科联盟、专科下沉、巡诊等形式,建立辖区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与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机制,定期安排中高级职称医师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下沉技术、服务、管理。
12.构建精神卫生分级诊疗秩序。将精神卫生医疗服务纳入城市医疗集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网格统一管理,根据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完善分工协作机制。精神专科医院和三级综合医院精神科重点收治重大、疑难复杂、急危重症精神疾病患者,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稳定患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提升服务连续性。凝聚多部门合力,持续加强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综合监管,规范精神障碍患者收治,确保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四)壮大精神卫生专业人才队伍。
13.壮大人才队伍。加大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力度,对符合条件的临床或中医类别等医师,依法依规规范加注相应执业范围,强化执业管理。加强精神科护理人员配备,有条件的发展专科护士。持续增加从事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师、药师、护士、心理治疗技师等专业人才。通过强化医护人员培训等,充实医疗机构心理咨询力量。
14.壮大基层力量。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的医务人员配备,加强家庭医生团队相关人员培训,规范开展辖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家庭医生团队要严格按照基本公共卫生《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开展签约服务,为患者提供规范化、同质化健康服务管理。
15.优化支持政策。指导辖区医疗机构在内部编制匹配、薪酬待遇上对精神(心理)科医务人员酌情倾斜,提升中高级岗位比例和职数,优化核定的薪酬总量内部分配,使精神卫生等紧缺专业医师薪酬水平不低于临床同岗医师薪酬平均水平。对基层精神卫生工作人员给予适当待遇倾斜和岗位补助,并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分配绩效工资。
(五)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16.强化专业知识培训。推进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进修培训等向精神科医务人员倾斜,持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17.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实施“薪火培基”项目,对全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开展包括中医药防治精神心理疾病相关知识技能在内的能力提升培训。针对非精神科医务人员所在专科疾病特点,加大精神心理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具备识别处置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能力。
(六)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五进”活动。
18.组建省市级专家巡讲团和科普专家库。省级组建省级专家巡讲团和科普专家库。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遴选临床专业能力强、科普宣讲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专家,组建市级专家巡讲团。
19.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五进”。省、市级专家巡讲团每年各巡讲不少于10场。二级以上公立精神专科医院和设有精神科的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每年巡讲不少于5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面向儿童青少年、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每年不少于2场。
20.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利用“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睡眠日”以及重大节假日等节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结合“大型义诊活动周”面向社会开展心理咨询、主题义诊,提升公众认知水平,减轻社会歧视和群众病耻感,营造人人重视精神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七)用好“12356”统一心理援助热线。
21.规范建设运营心理援助热线。加强“12356”心理援助热线专门座席和话务人员的支持保障,健全制度标准体系、优化接听流程、强化人员培训、探索AI赋能,确保热线接通接好。
22.推进心理援助全省统筹。建好省级话务平台,实现对全省热线的汇集统筹、忙闲调度、监督质控、数据存储,加强与110、119、120等热线联动,提升热线接听率、提高服务质量。
(八)全面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3.提质扩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国家关于推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经验的部署,推广深圳、江门市等试点经验,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24.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干预。在已设置老年心理关爱点的社区提供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估、必要的干预和转诊服务,提升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服务能力。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协同教育部门完善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危机“转介就医”绿色通道。普遍开展孕产妇心理健康筛查和疏导,各级助产机构要将防治孕期和产后抑郁、焦虑作为孕妇学校核心课程,指导孕产妇和家属掌握常用心理保健方法。
25.巩固壮大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定期开展培训演练,确保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效有序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管理。
三、组织实施
本行动实施范围为全省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疾控部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部署,协调各方资源,集中各方力量,为落实举措提供支持保障。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市、委省共建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医防融合省级试点等要发挥示范作用。各地要加强调研指导、效果监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协调推动解决,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见行见效。
政策解读:《广东省“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