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改革办印发通知,在全省推广36个基层改革典型案例。其中,《汕尾市“股票田”改革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成功入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类典型案例。这一荣誉的背后,是我市推行土地股份合作模式,探索盘活土地经营权的有效路径,推动土地增值、农民致富、集体增收的生动实践。
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推行“股票田”约13.45万亩、“股票塭”7102亩、“股票树”4宗、“股票宅”12宗,带动村集体增收约2069万元,参与农户户均年增收约2万元。在这一改革推动下,全市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总面积达91.9366万亩,累计流转率66.57%。
从试点探索到全面铺开
面对农村土地经营碎片化、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等现实问题,我市率先在全省探索“股票田”改革,推行土地股份合作模式。
“股票田”改革始于2020年出台的《汕尾市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模式试点。次年,陆丰市城东街道的磨海村埔田小组迎来突破。那片被称为“戍桶坑”的土地已撂荒十余年,因土壤酸碱化、劳动力外出等原因,几乎毫无产出。该街道党委通过反复调研、协商和签约,动员农户采取“以田易股”和折股量化的形式,以“一亩折10股”的方式将土地入股经济合作社,村集体与村民按1:9的比例分配收益。整合71.75亩土地后,村里以“合作社+企业”模式,促成磨海泰国枸杞菜等特色农业落地,实现了“股票田”从零到一的跨越。
试点成功后,我市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推动“股票田”模式在陆丰市其他镇村、海丰县等多地复制。例如陆丰市城东街道高美村通过“股票田”这一模式,按农户与集体7:3的比例分配收益,引入高美茶、竹笋和海鲈鱼等产业,促进三产融合,每年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近270万元的收入,解决近2000人的就业问题。陆丰市西南镇青塘村推广发展“股票田”约1700亩,每年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34.58万元。
创新模式激活农村资源
在“股票田”基础上,我市各地结合实际,陆续推出“股票树”“股票宅”“股票塭”等新型发展模式,进一步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带动农民和村集体增收致富。
走进海丰县可塘镇上达村,连片的荔枝林绿意盎然,每棵树上都挂着一块标识牌——这是村里推行“股票树”项目的独特印记。该村以“股票树”项目为突破口,吸引247户村民入股,集中管理荔枝树4019棵,通过引进先进技术、重点培育“凤山红灯笼”等高附加值品种,大幅提升了荔枝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让村民实实在在共享发展红利。三年来,该项目累计分红达38万元,成效显著,更于2022年入选广东省“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典型案例,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而在同样拥有大量荔枝种植资源的陆丰市河东镇,则采用了“党组织+合作社+公司+村民”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探索“股票树”模式。该镇鼓励村民以“一树一股”形式将闲置荔枝树入股至经济联合社,并与中荔集团签约经营。收益由村集体占16.5%,其中10%再分给村民,实现荔枝产业发展红利的共享。
类似的创新模式也在其他地区推广开来,各地因地制宜,积极盘活本地特色资源。在陆丰市城东街道霞湖村,当地将已有290多年历史的古寨内37处闲置农房纳入“股票宅”,通过三种定股模式量化入股,由经济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打造融合文化、生态、美食与游玩的综合旅游空间,每年为村集体和农户增收11万元。
完善服务与监管体系
汕尾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背后更有体制机制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我市持续完善农村产权服务体系,加强土地流转监管。依托镇级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交易中心,提供政策咨询、合同签订和档案管理等服务,推动土地流转规范化。市县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的建设及与省级系统对接,进一步打通“线上+线下”资源流通渠道,促进资产溢价。
与此同时,为有效防控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我市建立了土地流转合同备案机制,推广使用示范文本,对社会资本流转土地行为加强排查和整改,逐步建立大面积流转风险防控台账。2024年以来,已备案土地流转合同410份,备案面积5.41万亩,排查整改不规范流转73宗,土地纠纷调处率连续多年超过95%。
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指导与改革科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相较于传统农户自行流转,‘股票田’模式将村集体作为经营权流入的主体,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按股份共享收益。此模式不仅有效激活了土地经营权,还建立起村集体、村民与企业风险共担、共享收益的新机制。企业能够实现集约化生产,村集体增强经济实力,农户获得稳定收益,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动土地增值、农民增收以及农村发展,切实达成企业、集体和农户的三方共赢。”
汕尾日报记者 罗瑞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