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围绕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以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为方向,撬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聚焦“土特产”提质升级,我市从顶层设计入手,大力开展现代精品农业提升行动,通过品牌建设、农村电商、乡村文旅多维发力。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培育国家绿色食品2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2个、“粤字号”农产品品牌35个及区域公用品牌5个。这一串数字背后,是汕尾“土特产”竞争力持续攀升的有力证明,品牌矩阵已然成型,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在品牌打造方面,我市打出一套强劲“组合拳”。创新推出的“汕农领鲜”区域公用品牌,整合海丰油占米、陆丰甘薯、陆河青梅等特色产品,并通过出台《“汕农领鲜”公用品牌授权管理办法(试行)》,为品牌发展筑牢制度根基。同时,针对深圳这个庞大市场,出台《“圳品”培育奖励办法(试行)》,对通过“圳品”认证产品每个奖励5万元。目前已有44个“圳品”成功叩开深圳市场大门,国泰马鲛鱼丸、丰隆丝苗米、新意源鸡蛋等产品深受深圳消费者青睐。
汕尾“土特产”的“出圈”,离不开产业链的深度延伸。我市以“农头工尾”为抓手,深化与省农科院合作,进一步开拓甘薯深加工及甘薯副产品综合利用,推出龙龙金汕尾粉签、甘薯益生菌饮料等深加工产品。2024年,陆丰甘薯“农头工尾”强品牌的做法入选广东省农产品“12221”营销十大案例。陆丰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水肥菌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技术,使甘薯亩产提升至6000斤以上,商品薯率超90%。汕尾甘薯种质资源圃的建立,正加速本土化育种,助力培育高产优质多抗且具有自主品种权的“汕尾甘薯”。
为让“土特产”走得更远,我市积极搭建产销桥梁。结合时节特点,开展荔枝产销对接、广深销售推介、京沪海鲜推介会等活动,邀请省内外采购商齐聚,推动产区与销区无缝对接。海丰荔枝、陆河单丛茶、汕尾“三鲜”(海鲡鱼、海胆、生蚝)等特色产品借力平台走向广阔市场,既拓宽了销路,也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下一步,汕尾将持续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深挖农业资源潜力,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以“粤字号”“圳品”“汕农领鲜”等公用品牌为纽带,推动更多优质“土特产”进入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市场,扩大汕尾农产品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百千万工程”贡献坚实农业力量。
汕尾日报记者 罗瑞琪
实习生 陈楚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