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实施全域“三线”整治攻坚行动
推动“全域镇村典型示范”更有成色、更显实效
“全域镇村典型示范”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汕尾“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使命任务。
今年4月以来,围绕破解“三线”这一制约汕尾实现“全域镇村典型示范”的瓶颈难题,我市创新实施以全域“三线”整治为主题的“明珠十号”攻坚行动,系统谋划、通盘考虑,制定标准、分类施策,集成作战、梯次推进,全面补齐“三线”短板,推动人居环境和城乡风貌显著改善,确保汕尾“全域镇村典型示范”更有成色、更显实效。截至6月底,首批实施的示范类13个镇街和65个村社基本完成整治提升,全市全域“三线”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从“分散治理”到“全域协同”
“三线”整治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三线”整治工作落地见效,我市成立以分管市领导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实行集中办公,建立“日跟踪、周报告、月调度、阶段评估”全周期管理机制,构建起“市级统筹指导、县级统一组织、镇村具体负责、管线企业合力实施”四级协同联动的良好工作格局。同时,依托“百千万工程”市领导包干镇、县领导包干村工作机制,建立“市县领导行业企业属地网格”三级动态巡查督查制度,全力推动全域“三线”整治取得实效。
我市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过明确分类标准,压茬推进“三线”整治各项工作。依照“系统分类、按类施策、逐级提升”的工作原则,对全市51个镇街和689个行政村(社区纳入圩镇整治范围)逐一甄别,精准划分为示范类、提升类、基础类三种类型,科学合理界定三种类型的整治标准,明确攻坚节点目标。其中:示范类以“精美集约”为标准,优先打造并形成经验输出,6月底前完成攻坚;提升类以“优化改善”为标准,9月底前完成攻坚;基础类以“安全有序”为标准,12月底前完成攻坚。
凝聚多方力量,持续探索创新工作模式,解决“三线”整治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一是坚持系统推进,制定“明珠十号”攻坚行动方案,出台《汕尾市全域“三线”整治工作技术指引》,实施“县区乡镇管线企业”双线排查法,建立责任、问题、任务、项目“四张清单”,有力有序推进全域“三线”整治提升;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发挥“规划设计联盟”作用,联合粤规院、华设设计集团等多家专家团队,开展镇街通信线路规划编制,量身定制“三线”迁改规整方案;三是坚持集约集成,率先在海丰县梅陇镇东风村开展“搭挂整理通道租赁日常运维”模式试点,利用现有杆路、街码资源统一规划建设弱电线路共享路径,逐步规整存量线路、规范增量线路,既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又能显著提升城乡风貌;四是坚持因地制宜,针对主干道、重点场所、背街小巷等不同区域特点,精准运用“剪除、捆扎、贴墙、入管、更新、美化、入地”等组合措施,有效推动各类区域存量架空线缆隐患大幅削减,显著释放公共空间,切实提升城乡环境安全性与美观度,塑造整洁有序的城市空间形象。
为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我市通过集中攻坚行动,打造了红草镇、桥冲镇、金厢镇、梅陇镇、可塘镇、水唇镇和晨洲村、浅澳村、高螺村、田心村等一批高质量“三线”整治提升示范点,带动周边环境和风貌更好更优,为全市全域“三线”整治提升作出了先行示范。如,海丰县梅陇镇推动圩镇主干道十字路口及横跨线路“三线”下地,释放发展空间;城区红草镇亚洲村对通信线路采用“四网合一”改造、电力线“前线改后线”“拔杆上墙”,推动“三线”整治与周边环境同步提升。
从“常规治标”到“标本同治”
统筹推进“三线”整治行动,实现城乡发展安全颜值双提升,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我市有关部门主动向省有关单位请示对接、争取支持,邀请省通信管理局领导到城区、海丰县开展实地调研,围绕问题分析、技术标准、管理机制等方面开展悉心指导和专业辅导,为我市推进全域“三线”整治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积极与惠州、潮州等地市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学习借鉴规划设计、资源整合、工作模式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我市充分依托各线条、各系统资源力量,协同发力解决“三线”整治难题。市工作专班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工作谋划和指挥调度,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县镇村强化属地责任,多措并举推进工作,确保“三线”整治落到实处;各管线企业严格落实包干制,牵头负责包干区域内弱电线路规整及公共路由规划建设,有效整合管线企业力量,实现降本增效。比如,汕尾电信包干的陆丰三甲地区甲惠公路2.6公里地下管道供友商使用,避免管线企业重复建设,节约资源成本。
此外,我市强化数字赋能,以实举措推动“三线”整治工作提质增效。依托南方电网智瞰平台搭建“汕尾市‘三线’整治一张图系统”,将“三线”排查、整治、评估、管控等各环节各要素全部精准“上图”,实现全流程动态可视、管理精准、决策智能;管线企业自主研发“三线”整治专用APP,精准记录施工前后影像对比,做到过程可追溯、责任可倒查、成效可验证;充分运用无人机技术,高效精准识别主干道沿线等重点区域线缆杂乱问题,大幅提升督导检查与日常巡检效能。
从“单一作战”到“全民共治”
为确保“三线”整治工作长治长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首个“三线”整治专项规范性文件——《汕尾市“三线”整治管理办法(试行)》,研究制定《汕尾市城乡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管理条例》,并列入年度立法计划,通过法定程序构建起“属地管理主责、行业监管主导、企业实施主体”三位一体管理体系。
为破解资金难题,我市努力拓宽资金渠道,通过建立“财政支持地方统筹企业助力”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统筹专项债券、典型镇培育资金、驻镇帮镇扶村等各类财政资金,发挥央企国企助力作用,全面加强资金保障。比如,陆丰市利用中铁助力契机,将电力线路管道铺设纳入中铁助力范围,推动甲子镇五十米大道主街重点场所高压线、通信线路下地,电力低压线路规整上墙,拓宽圩镇发展空间。
为营造“全民共治”的浓厚氛围,我市加强宣传推广,整合电视、网站、微信等媒体资源,构建立体化宣传矩阵,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潜移默化增强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推动“三线”管护纳入村规民约,发布群众倡议书,推出“奖话费”“奖流量”等激励措施,形成人人参与、相互监督、共同维护的良好氛围。比如,汕尾移动投入5.3万元话费补贴1297户,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经过探索与实践,我市在推进“三线”整治提升、打造“全域镇村典型示范”找到了有效抓手和破题之策。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部署,进一步总结推广经验做法,以示范类整治提升为牵引,以点带面推动全域“三线”整治取得更大成效,加快实现“全域镇村典型示范”,着力打造镇村现代化建设的“汕尾样板”。
记者: 许楚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