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国鹏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在汕尾奋进“百千万工程”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突破口和关键着力点。为更好地把握这种先进农业生产力的实践规律,有必要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定位进行正确了解。
(一)发展首要目标: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
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是要保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安全供给,高水平的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核心任务。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定位主导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首要目标,必须着力促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确保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生产要素组合的不断优化、先进生产技术应用和农机设备的普及,汕尾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粮食亩产从1988年的236公斤/亩增加至2023年349公斤/亩,特别是近年来汕尾市深入贯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来,2024年全市粮食产量45.2万吨,同比增长0.85%。但是,单纯依靠要素的粗放投入难以实现农业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过量的化肥、农药使用对土壤中的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危害,进而削弱了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加力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确保粮食总产量持续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此外,近年来国内粮食生产还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国际贸易动荡、粮食需求多样化等外部因素挑战,因此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首要目标就是提升生产能力,通过加快培育新质劳动力、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给。
(二)发展着力点:生产领域的大幅拓展
传统食物的生产活动主要限制在耕地领域范围,粮食、果蔬、肉、蛋等农产品的供给种类与数量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主要原因:一方面受限于水土要素等自然资源的约束;另一方面耕地细碎化现状和农户种养品种单一化的趋向。
随着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实践,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有效突破耕地、气候等自然资源的约束,将生产领域空间由陆域向海域拓展、由平原向山地延伸,进而提升农业产业链的长度和价值。例如为撬动海洋牧场产业新动能,汕尾完成全省首部市级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多部门制定系列支持措施,稳步推进蓝海粮仓的建设。2024年,该项目总投资12.65亿元,全市水产品总量达65.05万吨,其中海水养殖约38万吨,渔业总产值超145亿元。
因此,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必须要立足于拓展农业生产领域,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开发陆地和海洋领域,不断满足新时代居民对丰富食物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深度挖掘粮食供给的潜力。
(三)发展立足点: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
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养活汕尾市约270万常住人口,除了投入大量的现代化要素(种子、化肥等),还必须依靠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也要向海洋要食物。数据显示,汕尾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164.38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346.27亿元,增长超过2.1倍。但是,由于城乡二元化的影响,导致大量农村年轻人转移到城镇、土地落荒现象频发、耕地质量下降较快,导致土地和劳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低于现代化生产要素的投入,从而提升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变得迫在眉睫。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5609美元,仅为美国的5.6%、日本的31.6%和欧盟的22%,差距明显,提升的空间较大。因此,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立足点必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同时树立大食物观,加快建设海洋牧场,推动汕尾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四)发展落脚点:生产收益的大幅增加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但目前城乡收入差距普遍较大,例如2024年汕尾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8423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4287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仅为城镇职工可支配收入的约63.2%。农民属于社会低收入群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薄弱环节,其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进程。
农业仍面临着种养成本上升和收益降低的现实考验,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提高其收入水平的关键。同时,农业本身具备多功能性特点,除了基本的经济功能外,还具备人文、康养、生态、社会等功能。借助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引用新模式、新技术、新理念,充分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农业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产业链条提质升级,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生产收益水平。
因此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落脚点必须提高生产收益水平,通过不断挖掘农业多功能价值,利用先进技术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进而促进共同富裕。
(作者系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经济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