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辉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汕尾市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关键节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谋划汕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对外开放和创新驱动等策略,对推动汕尾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汕尾“十五五”产业发展规划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目标导向,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量质齐升,科学做好汕尾产业发展规划,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汕尾新作为。
一是强化谋篇布局的全局性。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十五五”期间是实现该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因此,制定规划时把握好当前发展阶段特点、经济布局调整需求、新质生产力趋势、统一大市场要求和始终造福人民作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总体性非常重要。
二是强化工作目标的连贯性。制定新的五年规划需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基本目标,合理确定任务和指标。在取得诸多成效的基础上持续抓好市委“1+2+9”工作安排系列行动落地,逐个领域对标对表、盘点算账和深入分析论证,抓住决定性因素,把握节奏确保实现。在下一步规划中注重定位、思路和举措的纵向衔接。
三是强化重点项目的针对性。要深入了解专项资金、统一大市场、新质生产力和产业发展的政策要求,深入调研确定重点项目和任务。要敏锐把握内外部环境走向,有针对性地确定产业发展策略,牢牢掌握主动权。另外,稳好就业、企业和经济基本盘,始终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重要事项。
四是强化产业布局的前瞻性。把握产业技术发展变化,因地制宜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放在突出位置。推进汕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确保在衔接大湾区和引领区域发展时具备基础能力支撑。
五是强化民生价值的导向性。好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规划应把发展民生福祉作为根本目的。汕尾区位独特,要深入研究推动区域协调和城乡融合发展,稳步增加城乡群众收入,提升教育、医疗和安全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在趋势和优势中定方向谋策略,找准汕尾产业发展的着力点
近年来,汕尾在产业兴市、强县富民、城市配套和乡村建设取得较好成效,这些成绩离不开市委、市政府高位谋划和职能部门积极作为。总结过去、谋划未来,更要积极面对差距短板、挑战和机遇,在趋势和优势中定方向和谋策略。
从发展趋势找机遇。国内多个智库预计未来经济逐步向“增速趋稳、结构优化、政策精准”的导向发展。未来五至十年,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大金融、数字设施和文旅康养等产业蓬勃发展,湾区产业外溢、海洋政策红利、绿电储能和区域优势等,都有利于做强企业链主、加大产业撬动和逐步增加就业人口。因此,必须推动经济结构借机乘势转型优化,走上新发展更适配的高质量道路。
从区域优势找突破。汕尾毗邻“双区”,坚持强化广东省东翼沿海经济带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利用好革命老区扶持政策、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深圳及潮汕揭两个都市圈衔接等多重政策利好叠加,为汕尾发展增加潜力和动力。结合宜居宜游、出行便利、数字政府和区位等优势,推动人才红利和要素市场有效转化,促进民营经济和特色产业进一步突破和发展。
从差距不足找短板。面对未来挑战,找短板查原因是解决问题关键前提。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整体竞争力不足;科技创新配套不足,科技项目转化率低,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尚未发挥,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综合交通设施需要提升,与大湾区产业链协同仍需加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县区经济总量、发展速度等差异不小,资金投入、基础建设和双招双引面临困难,发展动力存在不足。
从区域定位找主线。强化锚定“做实做强西承东联桥头堡、全力打造东海岸重要支点”全新发展定位,发挥省里赋予重要节点和枢纽要求的作用。明确产业定位,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深度融入大湾区和衔接粤东,如打造成为产业链延伸和交通物流枢纽节点,如探索成为粤东海洋产业创新极、数据要素驱动标杆和低空经济示范区等;明确发展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和细分行业引领,通过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增强相关产业竞争力。探索数据要素驱动产业转型、“深圳研发+汕尾制造”和“湾区资本+汕尾场景”等合作模式创新,通过增强保障+数字服务提升民生共享成效,更好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三、多举措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汕尾经济高质量发展
汕尾“十五五”产业发展规划要注重宏观形势与区域微观结合,在确定发展思路和目标时需注重自身特色和优势结合,注重精准定位和迭代优化。现围绕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汕尾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外开放综合统筹力度。一是加大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衔接,跟踪做好大湾区和发达地区产业配套供应链。二是加强与广深核心和周边城市交通连接,构建海陆空立体交通支撑区域联动,发展港口、通用机场和运输机场,补齐综合交通短板,构建区域交通和物流枢纽节点。三是加强开放平台建设,完善各类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项目孵化成效。四是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合作,用好国家出海配套政策,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五是加大招商引资规划设计力度,构建“链主+生态+场景”招商样式,优化产业地图,创新开展海洋装备、新能源、数据服务和文旅康养等场景招商。
(二)因势利导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一是鼓励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二是支持做强创新平台,依托各类孵化平台,扩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三是加强科研和经营人才引进,鼓励科技和创业创新,引导人才向参与经济势能和产业动能转化。四是借机乘势发展战新产业,结合文旅、物流、制造和服务等方面布局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抢占区域先机;探索绿色能源和零碳产业样板,融入蓝色海洋、“风渔光氢”多能互补模式,推动绿电和新能源相关产业发展。
(三)推动国企改革助推产业发展。一是增强战略投资平台功能,核心任务是聚焦本地战略性、基础性和趋势性领域,引领撬动海洋牧场、绿色算力、低空经济和跨境数据枢纽等领域产业。二是增强产业运营平台功能,放大产业赋能作用,整合产业链资源和推动关键项目落地,协助培育产业集群,适配装备制造、水产精深加工、文旅推广和新能源产业。三是增强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发挥民生保障作用和提升服务效率,适配供应链、物流和银发经济等发展。
(四)加强金融体系规划赋能产业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和资本运作能有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一是壮大金融服务平台。引接金融服务机构和风险投资资金,完善金融风险监管和投贷联动,优化增信体系和做强融资服务平台。二是发展特色产业金融。如发展海洋金融支持风电融合装备更新和财政贴息,探索碳汇收益权质押融资。三是加强产业资本运作。探索建立海洋经济基金、数字经济基金和乡村产业振兴基金等专项基金,扶持海洋装备、数据设施、低空产业、预制加工和渔光互补等项目。四是创新金融服务机制。如探索创新数据资产金融化,联合数交所开发“数据资产质押融资”,利用“产业基金+基地孵化”降低初创成本,通过“基金招商”引进企业,探索以生产数据、文旅消费画像作为增信手段获得融资。
(五)加强数字经济规划提升发展质量。深化“四数联动”工程,推动政务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打造“海洋经济”“跨境电商”“现代农业”等“特色数据+场景应用”数字专区标杆。依托两个数据交易所服务站,吸引湾区资本参与本地数据资产开发,做大数字经济和数字财政。在产业数字化方面,通过数据要素激活海洋经济、电子商贸、文旅康养、智慧能源,继续优化民生服务,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推动数字平台向城市大脑转型,借力新兴赛道如跨境数据枢纽、公共数据授权和数据标注产业,为数据要素市场化奠定基础。在推动基建现代化方面,结合绿电优势推动绿色算力设施布局,推动低成本的通用机场规划,结合场景发展低空产业,力争在粤东占得数字经济、低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先机。
(六)持续完善现代产业配套体系。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推动“3+2”现代产业体系、“5+N”和海洋经济与数字经济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二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三是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如构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和信利电子信息产品为核心的集群产业链。四是做好双招双引后续服务工作,加强园区产业招商联动和企业服务配套机制落地,加强产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建立产业培育、人才培训和就业平台的互动良性循环。五是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围绕中试平台、项目孵化、资金支持等强化联动,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质效。
(作者系市社科专家,汕尾计算机学会副会长、数字经济专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