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该市已储备村级后备力量2667名,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767名,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储备干部”全覆盖。
村级后备干部深入群众家中,讲解防疫知识。
拓宽渠道广纳贤才聚合力
“村里要发展,关键得有好带头人。以前不少年轻人外出务工,想找个懂政策、能干事的后备干部都难。”提及此前村级人才储备困境,陆丰市博美镇党委组织委员坦言道。
为破解部分村“空心化”、优秀人才外流等问题,陆丰市打破地域、身份限制,打出“本土挖掘+向外回引+多方推荐”组合拳,重点从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网格员、致富能手等9类群体中甄选后备力量。一方面,聚焦“身边人”挖掘潜力,从现任村“两委”成员、致富带头人中发现“好苗子”,从镇村企事业人员、网格员中选拔基层实干人才;另一方面,梳理外出乡亲名单,通过“乡情招商”“政策引才”等方式,招引经商办企能人回乡创业、参与乡村治理。
“能回到家乡为村民做事,既是责任也是荣幸。”曾是退役军人的沈本锋,如今已加入河东镇大屯村村级后备力量队伍,负责村里的助农项目,帮助农户销售荔枝、生姜等特色农产品。
精准施策实战磨砺强本领
围绕“百千万工程”、基层党建、服务群众等重点工作,陆丰市定期组织村(社区)“两委”干部开展培训,全面提升村(社区)“两委”干部综合素质和干事创业能力;在陆丰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上,通过搭建集学习培训、交流互动、资源共享于一体的学习平台,提升“头雁”队伍抓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的综合素质能力……一场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培训,正是该市建强村级后备队伍的生动缩影。
“光有储备不够,还得让后备干部真正‘强起来’。”陆丰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针对后备干部“备而不精、备而不强”问题,陆丰市深化“三向培养”机制,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年轻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书记后备人选,同时根据后备干部的岗位需求与发展方向按需滴灌,让培训更精准、更实用。
该市还注重在实践中锤炼后备力量,安排他们到产业发展、征地拆迁、防汛防疫等一线“墩苗”,到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跟班学习,在实战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群体,培训内容各有侧重,对123名大学生后备人选,侧重政策解读和群众工作培训;对167名“兵支书”后备人选,强化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对71名致富能手,则重点提升带富领富水平。“以前跟村民沟通总觉得‘不在一个频道’,经过群众工作培训和一线实践,现在走村入户能跟村民聊到一块儿,解决问题也更有思路了。”大安镇安博村一名后备干部感慨道。
严管善用一线担当显本色
后备干部不能“备而不管、备而不用”,必须让他们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
陆丰市建立“严管厚爱+动态调整”机制,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包村领导定期与后备力量谈心谈话,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和工作进展;通过“一年一评估”,结合民主评议、实绩核查等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后备干部“成熟一批、使用一批”,对不胜任岗位的及时调整,形成“能者上、优者进”的良好氛围。
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陆丰市的“强雁”们用实际行动诠释担当。在今年防御强降雨期间,刚任命的湖东镇新洲村党组织书记陈志忠始终坚守防汛一线,在巡查至村东片区时,他发现低保户黄惠婵家排水口被树枝、淤泥堵塞,雨水正往屋内渗透,当即徒手清理杂物,仅用20多分钟便疏通排水通道,避免周边10户房屋进水。潭西镇潭西村村“两委”干部后备力量林恩东积极投身防汛一线,第一时间参与村内隐患排查工作,并主动承担起夜间巡查任务,当潭西村沟渠道被上游冲下来的水浮莲堵塞时,他不畏艰难,利用农用的耙子将水浮莲从沟渠道中捞出,一直奋战到凌晨3时,最终疏通了沟渠,防止内涝发生。
在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期间,作为“强雁计划”重点培养对象的西南镇青塘村党委副书记黄建东,带领专项工作组逐户发放杀蚊药水100瓶、防蚊宣传册700余份,还组织专业队伍对公共厕所、农贸市场、村级公园等重点区域开展消杀超1000平方米,从源头上筑牢群众健康防线。
陆丰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强雁计划”,完善后备力量培养、管理、使用全链条机制,让更多优秀青年在基层沃土上成长成才,为陆丰市推进“百千万工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汕尾日报记者 曾佳鸿
通讯员 陈健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