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汕尾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科技局(市地震局)反映。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汕尾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为进一步提高全市防灾减灾能力,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防灾减灾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
汕尾市濒临南海,属东亚季风区,地处南亚热带、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气候条件和地貌构造较复杂,灾种多、灾季长、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突发性强,尤其是台风、暴雨洪涝、干旱、龙卷风、雷电、地震、地质灾害以及农业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汕尾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民心和德政工程来抓,积极推动防灾减灾事业的发展。经过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努力,我市防灾减灾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发挥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一)我市防灾减灾事业成效较显著
气象防灾减灾事业稳步发展。气象现代化和预报服务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气象通信信息网络建设、自动站网建设、预报服务制作系统建设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完善;开展了电视天气节目、12121电话、手机气象短信等气象服务方式;制定了《汕尾市气象管理规定》、《汕尾市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和《汕尾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相应地出台了《汕尾市防御雷电灾害实施细则》和《汕尾市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细则》等规定。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管理体系,重视气象灾害的普查和灾情调查工作;建立全市气象灾害应急责任人队伍;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主动及时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服务。建立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天气雷达站、闪电定位仪站、预警信息处理中心建设有重大进展。建成闪电定位仪站;天气雷达站预计2010年11月可投入试运行;预警信息处理中心建设正在办理设计、报建、施工等相关手续。这些重点建设项目的逐步建成,将大大加强我市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和预报能力。
防震减灾事业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完成海丰、陆丰、陆河、红海湾4个强震台和汕尾市地震数字前兆台的建设任务;装备了地震信息速报终端系统,实现与省地震局的联网,实时获取测震波形并将震情三要素标示在电子地图上。规范了重大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和抗震设防管理的备案程序;充分应用地震小区划研究成果,为我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工程的抗震设防提供科学依据;开展了10个农村地震安居示范村建设,为农村建房抗震设防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宣传示范作用;协助做好我市中小学校舍安全鉴定工作。制定了《汕尾市地震应急预案》和《汕尾市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设立市级、县级“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建立汕尾市防震减灾助理员制度;编订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汕尾市防震减灾知识辅助教材;组织指导学校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模拟演练;建立了“企信通”震情信息发布平台;建立了地震基础资料数据库等。举办地震知识专题报告会或地震知识讲座;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地震政策法规、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利用“科技三下乡”、“防灾减灾日”、市安委会咨询活动,开展地震知识普及和咨询等。
水利三防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通过省人大议案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专项、水利城乡防灾减灾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我市城区和陆丰、海丰、陆河等县城防洪(潮)标准分别达到100年一遇和50年一遇的标准,大中型水库防洪抗灾能力逐步增强。水利三防非工程措施不断加强,我市加大投入,初步建成了三防信息主骨干网络、全市三防视频会议会商系统、三防信息预警系统等信息系统。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完成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本查清了调查区地质灾害分布和潜在隐患,划分了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投入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资金,完成一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勘查与治理项目,建立了一批地质灾害治理示范工程。
农业生物灾害工作成效较显著。抗旱防涝能力逐步提高。“十一五”以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0970万元,完成农田水利建设工程92个。4年共整治基本农田面积8.26万亩,修建渠道13346公里,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600多亩,种植绿肥或兼用绿肥2880亩;完成陆丰市、海丰县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面积共2.9万亩;建成硬底化机耕路共315公里、机耕桥241座、排灌涵260公里。积极推广农业适用科技,搞好科学防灾减灾,组织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推介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多次举办“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现场(研讨)会”、咨询活动、知识讲座、培训班。通过引进推广良种、推广应用水稻塑料软盘育苗抛秧技术、水稻旱育稀植、测土配方施肥、规范化栽培技术、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等实用技术20多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3%,优质率达87%以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服务抗灾适用技术推广。加强农情调度工作,农业灾情报告发布制度进一步健全。动植物疫病疫情防控成效显著,时刻监测农作物病虫害发展动态,及时发布情报信息,落实防治措施。培育无病虫壮秧,科学管理肥水,提高植株抗逆性。推广BT防治水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井岗霉素防治纹枯病;推广稻鸭共育治虫治草等技术,开展水稻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工作。各级畜牧部门加强猪流感、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疫情动态监测,强化基础免疫。
(二)存在问题
防灾减灾工作法制、体制、机制建设需加强;各类灾害监测基础设施较薄弱,监测预警能力不强;灾害防御能力普遍低下,城乡减灾工作任务艰巨;防灾减灾投入资金不足,救灾物资储备和社会救助制度亟待完善,灾害救援装备落后,专业人员缺乏,防灾减灾专业队伍尚未建立;应急机制不够健全,灾情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快速、协调反应的程度不高,灾害评估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综合科技减灾能力薄弱;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我防范风险能力不强。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防灾减灾工作,防灾减灾与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服务于建设经济强市、和谐汕尾为宗旨,坚持防灾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预测预警、预防抗御、应急指挥救援三大机制,不断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着力建设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灾减灾工程,全面提高全市防灾减灾能力,有效减轻各类自然灾害的影响。
1. 气象减灾。要加快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搞好汕尾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工程建设。发展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主要依托,以资料与信息共享为目标,重点搞好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目标,构建现代化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障民生和国家安全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到2015年,基本建成满足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整体实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2. 防震减灾。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以上,地震发生后,15分钟内发出地震“三要素”,依托省地震局技术平台,基本满足开展地震预警、地震速报、烈度速报等服务的基础条件;建立和完善地下流体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开展长期的地壳形变、构造形变观测;开展地震(海啸)预警,实现我市与全省联网,对地震灾害提前预警;完成城市重要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实施农村地震安全民居工程,使农村房屋的抗震能力基本达到全省2020年防震减灾奋斗目标,即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灾情获取等系统和应急装备建设。
3. 水利减灾。建立人水协调的水旱风防灾减灾体系,努力实现防洪工作从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夺空间向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转变。建立工程体系与非工程体系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系,有效控制常遇和超标洪涝及风暴潮。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预案体系建设,及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迅速恢复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确保社会稳定。
4. 地质减灾。坚持全面规划、预防为主、突出重点、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初步建立起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减少人为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完善规章制度和行政监管体系建设,依法履行审批、监督职责。建立勘查治理示范点,促进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5. 防控农业生物减灾。针对我市目前农业防灾抗灾能力较为薄弱状况,加强“十二五”时期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灾害防御能力,有效减轻各种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我市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的首要任务。即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加强农业技术站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6. 民政减灾。通过建设一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减灾工程,广泛应用减灾科技成果,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和知识水平,建立比较完善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构建和谐汕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减灾工作运行机制,减轻各种灾害对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使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率显著下降,人员伤亡明显减少。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各类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水利、气象、地震、地质灾害、农业生物灾害等的监测系统和信息处置系统,推广应用GPS等先进技术,提高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科学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提供决策依据和预警。
1.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能力体系建设。建立大气探测监测系统,建立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市级建设标准综合探测基地;县级分别建设标准探测场;完善汕尾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进度和预警信息处理中心的建设、新一代气象卫星接收和数据处理系统。
加强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探测系统建设。建立自动气象站网、风廓线仪探测站、GPS遥感探测仪站、海洋气象站和大气电场仪。同时,完善土壤含水量及电阻率监测站、大型海洋气象浮标远岸采集站。
2. 地震灾害监测预警。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能力,完成汕尾市GPS基准站的建设工作;完善汕尾市地震前兆观测台网,提高地震前兆观测能力和分析监测能力;推进测震台网和强震台网的“两网合一”,进一步提升速报能力;进一步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建立地震青年志愿者队伍,加强群测群防工作。
3. 水、旱、风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按照“实用、可靠、先进、标准、开放、实时”的原则,构建水旱风灾害情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覆盖全市的三防指挥系统,实现全市水、旱、风灾害信息及预测预警信息共享,保证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高效和快捷。
4.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完善地质环境监测;逐步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体系,完善地质灾害预报和趋势预测。加强汛前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建设,建立对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险情巡查、监测和复查的长效机制。
5. 农业生物监测预警。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整治56万亩中低产田为农田基本建设的重点工作目标,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高产稳产农田,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业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到2015年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5%以上。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证率和年检审率,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建立农业综合技术服务站,进一步稳定和巩固我市基层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机构,为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服务。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科学技术建设。加快农业抗灾实用技术产品遴选与成果转化推广,加强对农业极端自然灾害中长期预测预报技术的了解和应用,通过编制群众喜闻易懂的农业实用技术宣传手册或手机短信、民调歌谣、宣传电视节目等形式,将技术尽快送到农民手中;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研发与储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研发或引进,以及农业灾害应急与风险管理研究,并切实加快应用进程;推进农业防灾减灾的农民培训与技术试验示范,充分发挥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点、优质稻产业工程和粮食生产大县等项目基地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进一步强化农业防灾减灾的科技培训宣传服务农业行动。
6. 民政管理能力建设。加强自然灾害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完善灾情统计标准,建立我市自然灾害灾情统计体系,建成市、县(市、区)、镇三级灾情上报系统,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建立减灾委协调,相关部门的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
(二)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防抗御机制
加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各县(市、区)完成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城市及其建(构)筑物和工程设施达到法定抗灾设防标准,各种威胁城市安全的灾害隐患得到有效治理,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具备抗御较大灾害能力,实施农村民居抗灾安全示范工程,提高城乡综合抗灾能力。
1. 气象减灾工程。建立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社会服务能力体系建设。完善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分析研究灾害性天气及其次生灾害落区预报技术和方法,建立短期灾害性天气及其次生灾害落区预报业务,规范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业务;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强化为国家安全的决策气象服务;建立和完善公共气象服务平台,有效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公共气象服务的新需求,为决策者、社会公众、合作伙伴及重大社会事件保障提供准确、及时、科学高效的公共气象服务。建设城乡防灾公共信息网,建设一套覆盖全市陆地和海洋的防灾公共信息网络,解决灾害性天气信息发布传输的瓶颈问题;建设一套以手机短信、固话语音、“12121”、突发灾害应急业务、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气象灾害防御为主要载体,以多种通讯手段相结合、相补充、覆盖我市陆地和沿海海面的最新气象信息、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政府部门防灾抗灾指令的城乡防灾公共信息网络。完善气象灾害管理,提高气象灾情收集上报能力、气象灾害评估能力、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能力、气象为农业服务能力和海洋气象等能力。
2. 防震减灾工程。加强地震灾害预防能力。进一步提升我市城乡抗震设防能力,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把抗震设防要求真正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严格执行抗震设计规范,科学确定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开展全市重要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工作;继续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工作,推广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新技术;创造条件开展县(市、区)、重点镇、开发区的地震小区划研究工作,不断推进地震小区划工作,为我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和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3. 水利减灾工程。加强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汕尾海堤达标加固工程、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小河流整治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专项的建设。
4. 地质减灾工程。全面实施重点地质灾害治理和搬迁工程,完成全市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县(市、区)大型矿山地质灾害调查及其周边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完成对县(市、区)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勘查治理,对规模大、危害严重、工程治理费用高的危险点的受威胁村庄进行搬迁。
5. 防控农业生物减灾工作。立足预防,做到预防为主、防控结合、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跟踪预警信息,密切跟踪低温冻害、干旱、洪涝、台风、冰雹等预警信息,全市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网络信息及病虫情报,全市农情调度系统网络信息,全市农业信息网络信息,县(市、区)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情况的报告等。保持稳定畅通的信息交流,定期、不定期会商,及时掌握自然灾害发生动态;加强农业灾害信息体系建设,根据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制订不同类型灾害的防御措施,制定关键时段、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农业抗灾救灾、恢复生产措施。
6. 民政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完善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全面开展城乡民居减灾安居工程建设。强化减灾避难功能,在城乡社区建设避难场所。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拟每年建设1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到2015年建设5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85%的城乡社区建立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95%以上城乡社区有1名灾害信息员,公众减灾知识普及率明显提高。
(三)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指挥救援机制
完善各类灾害应急预案,抓好社区、农村和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加强应急工作培训和检查,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开展灾害风险分析和应急资源普查,建立应急救援基础数据库,建成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和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整合自然灾害应急指挥资源。充分利用各地现有资源,建立以汕尾市属为中心的快捷灵敏的信息管理和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加强各县(市、区)之间的合作,健全自然灾害信息交流和应急联动机制,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加强高新技术在灾害应急指挥救援中的应用。推进自然灾害应急指挥技术、灾情速报和应急救灾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为自然灾害应急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信息保障。重点开展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系统)技术在灾情趋势分析和影响范围、程度动态监测的应用,以及抗灾救灾中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
加强抢险救灾专业队伍建设。以公安、消防等专业队伍为依托,组建抢险救灾专业队伍,形成以专业队伍为主体、社区志愿者队伍为辅助的专群结合的社会抢险队伍,提高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
完善和强化自然灾害灾情快速评估、上报和发布制度。建立市、县、镇(乡)、村四级灾情收集网络和灾害评价体系,组织构建多行业灾害管理专家评估委员会,开展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模型研究,提高灾情评估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建设灾害紧急避险场所。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和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紧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备必要的避险求生设施。
落实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根据自然灾害应急物资需求量大、种类多、时限性强的特点,依靠城市商品物流优势,合理建设应急物品储备网络。加强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救灾储备物资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增加救灾储备物资品种和数量,满足应急救灾工作需要。突出紧急状态下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重点保证应急资金和物资落实。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
防灾减灾工作是社会公益事业之一,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级政府、各单位要充分认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创新管理机制;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通力协作,保证我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依法推进防灾减灾社会管理
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体系,严格实行灾害防避分级管理体制,实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建设,加大执法力度,确保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依法强化防灾减灾管理,建立有效的防灾减灾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加强执法监督和检查,明确和强化政府防灾减灾社会管理的责任;使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镇三级政府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和完善救灾预备金制度,建立高效安全的应急款物拨付机制。
(三)增加防灾减灾投入
各级政府要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防灾减灾投入机制,加大对防灾减灾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扶持和引导,开辟自然灾害的商业保险和社会融资;广泛开展社会捐款活动;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救助和恢复重建的多元补偿机制。
(四)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各级政府、各单位要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防灾减灾的辨别能力和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应急,逐步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和有敬业精神的防灾减灾工作队伍,发展壮大我市的防灾减灾事业。
五、重大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市防灾减灾工作要着重开展以下重大项目建设(见附件)。
附件:
汕尾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防灾减灾工程 | 序号 | 项目 名称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建设起 止年限 | 投资规模 (单位:万元) | |
气 象 防 灾 减 灾 | 1 | 大气探测监测系统 | 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中心(占地面积30×3=90亩) | 2011~2013 | 海丰300 陆丰300 陆河300 | |
2 | 大气探测监测系统 | 汕尾新一代天气雷达、预警信息处理中心(后续) | 2011~2013 | 320 | ||
3 | 大气探测监测系统 | 新一代气象卫星接收和数据处理系统 | 2011~2012 | 50 | ||
4 | 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 | 22个中尺度自动气象站 | 2011~2012 | 5万元/个 共110万元 | ||
5 | GPS遥感探测仪站 | 在上级主管部门规划实施后2年内完成 | 50 | |||
6 | 其他探测系统 | 汕尾、海丰、陆丰地面观测站各建1个土壤含水量及电阻率监测站 | 在上级主管部门规划 实施后2年内完成 | 20万/站 共60万元 | ||
7 | 2010年后远岸投放(距岸100公里以外)大型海洋气象浮标远岸采集站 | 2011年 | 200 | |||
8 | 小计 | 1690 | ||||
地 震 防 灾 减 灾 | 1 | 全球定位系统基准站地壳运动观测 | 完善陆丰、陆河GPS基准站,新建汕尾市GPS基准站1个 | 2011—2013年 | 50 | |
2 | 群测群防骨干点、宏观点建设 | 建设全市群测群防宏观观测点6个 | 2011—2015年 | 每个5万元 共30万元 | ||
3 | 烈度速报台网建设 | 配套省地震局建设 | 2011—2015年 | 72 | ||
4 | 粤东闽南联防协作区地震趋势会商 | 粤东汕头、汕尾、潮州、揭阳和闽南厦门、漳州的地震年度会商和研判 | 2011年 | 10 | ||
5 | 农村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 | 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示范村推广农村民居抗震防震技术;推出示范户的概念,加大示范户的宣传推广 | 2011—2015年 | 100 | ||
6 | 依法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和加强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督管理。 | 做好我市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抗震设防要求的备案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备案工作。 | 2011—2015年 | |||
7 | 开展医院、中小学校等重要(构)筑物安全鉴定工作 | 对全市医院、中小学校建(构)筑物的安全进行鉴定排查 | 2011—2015年 | 200 | ||
8 | 建设地震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 建设地震灾情获取与报送技术平台、灾情速报服务、应急辅助决策与紧急救援响应服务平台 | 2014—2015年 | 100 | ||
9 | 地震业务专用应急装备建设 | 应急车辆、相当应急设施 | 2011—2015年 | 40 | ||
10 | 地震应急救援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 | 借助共青团组织、大专院校在校生组建地震应急救援青年志愿者队伍 | 2011—2012年 | 10 | ||
11 | 各县(市、区)继续建设地震应急避险场所 | 各县(市、区)负责15个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建设 | 2011—2015年 | |||
12 | 地震速报与预警服务系统 | 配套省地震局建设 | 2011—2015年 | 50 | ||
13 | 防震减灾宣传网络体系建设 | 防震减灾“三网一员”建设 | 2011—2013年 | 20 | ||
14 | 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体系建设 | 编订防震减灾知识辅助教材,为全市中小学校使用 | 2011—2012年 | 25 | ||
15 | 组织指导各地开展地震应急避震模拟演练 | 在中小学校、大型企业开展防震避震应急模拟演练 | 2011—2015年 | 10 | ||
16 | 小计 | 717 | ||||
水
利 三
防 防 灾 减 灾 | 1 | 全市大中型水库水、雨、工情遥测自动测报系统 | 建立20宗大中型水库和61宗重点小(一)型水库的水位、雨量信息和工程信息自动采集系统 | 2011-2015 | 665.8 | |
2 | 汕尾市三防信息预报预警调度系统 | 建立三防信息数据库,及时向社会发布水情雨信息、气象信息、台风路径、卫星云图等三防实时信息,强化三防应急调度 | 2011-2015 | 800 | ||
3 | 汕尾市海堤达标加固工程 | 加固海堤238公里,水闸278宗 | 2011-2015 | 150000 | ||
4 |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 除险加固中型水库3宗,小(一)型水库12宗 | 2011-2015 | 9800 | ||
5 | 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 除险加固大型水闸3宗,中型水闸25宗 | 2011-2015 | 32000 | ||
6 | 小流域综合治理及中小河流整治 | 小流域治理4宗,中小河流整治2宗。加固堤围176公里,水土流失治理25平方公里。 | 2011-2015 | 44000 | ||
7 | 小计 | 237265.8 | ||||
1 | 农田基本建设 | 1.人大议案建设项目 2.基本农田整治项目 3.基本农田现代示范区项目 4.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5.中低产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 56000 | |||
农 业 防 灾 减 灾 | 2 | 农业信息综合体系 | 1.汕尾市农业信息网 2.汕尾市移动通信农业短信群 3.汕尾市农情信息网 4.汕尾市作物病虫信息网 | 1010 | ||
3 | 农业综合技术服务站 | 1.建立健全11个县级农业综合技术服务站 2.建立健全45个乡镇农业综合技术站 | 2500 | |||
4 | 植物病虫害预警体系建设 | 1.植物“3S”综合体系建设项目 2.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 3.植物疫情防控体系 4.建立健全植物病虫测报站5个 | 3800 | |||
5 | 种子工程项目建设 | 1.抗病虫优质超级稻种子推广工程 2.应急种子储备库建设项目 3.种子管理站站址建设项目 4.种子检验室建设项目 | 2500 | |||
6 | 小计 | 65810 | ||||
合计 | 305482.8 | |||||
主题词:科技 防灾减灾△ 规划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