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汕尾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面建强做实综治中心,并于去年年底前如期完成“三个有”建设目标,实现“三个效能”转变,有效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化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是高位引领擘画谋定“路线图”。市委市政府多次在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安排部署综治中心建设工作,推动各地各部门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标准、平台、机制,做到明职责、明流程、明奖惩。县、镇两级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推进,通过专题研究、现场办公、专项督导等方式破解建设和运行难题。二是精心部署落细做实“施工图”。市委政法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职能作用,聚焦“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社会风险分析研判”三大效能提升,制定印发6份指导性文件,明确在深入实施“一体统筹”“一网共治”“一站五调”“一图尽览”“一合多元”等“五个一”工程,持续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巩固完善镇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基础上,重点推动6个县级综治中心加快规范化建设步伐。三是凝心聚力奋力绘好“实景图”。落实市、县两级党委政法委领导全覆盖联系包干指导县镇两级综治中心,制定7大类26小类督导清单,推动各地各部门依法履行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主体责任。按照“一县一亮点、一行业一措施、一镇一品牌、一村一工作法”工作思路,塑造“夕阳红·老舅公”“夜谈悦好”“周三夜访”等11个调解品牌。通过组织召开全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现场会,通过“看中比、比中学、学中思、思中悟”,营造“一花引得百花开,百花捧出盛景来”良好局面。
二、落实“三个有”建设目标。一是实现场地“规范化”建设。统一内外标识为“**(行政区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综合设置“引导受理区、多元化解区、指挥调度区”等办公区域,做到“办公场所设置合理、职责制度上墙公示、标识标牌统一规范、硬件设施配置齐全”。二是实现人员“专业化”建设。健全综治中心组织架构,明确由市、县两级党委政法委书记兼任同级综治中心主任,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镇级综治中心主任,统筹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和督导推动。构建“常驻+轮驻+随驻”模式,有效集成政法单位、信访部门及人社、自然资源、住建等13个行业主管部门力量,及时妥善处理职权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对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和涉及人数众多、社会影响较大的矛盾纠纷,由综治中心统筹相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以及民商事纠纷、劳动人事争议、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等仲裁机构,联合开展多元化解工作。三是实现机制“实战化”建设。在健全完善研判预警、协调调度、督办问责等三项机制基础上,探索建立首问负责、排查录入、分流交办、吹哨报到、教育疏导、反馈回访、办结归档等“15+7+N”项运行机制,全流程完善群众诉求的登记、受理、转办、办理等工作规范。将《汕尾市基层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条例》纳入2025年立法工作计划,推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全程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三、实现“三个转变”促效能。一是实现从“单兵作战”向“多元化解”转变。综治中心统筹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等有关功能,深化“5+N”联调模式(警调、检调、诉调、专调、访调+社会力量)实践应用,实现群众“只进一扇门、能解百家事”。其中,信访接待中心整体嵌入综治中心,“一站式”做好群众来访诉求的前台登记受理、分拨流转、跟踪督办等综合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律师咨询、12348法律服务热线、公证办理、司法鉴定、法律援助、行政复议、非诉讼纠纷化解等公共法律服务和普法宣传服务;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推动“先行调解+立案服务+司法鉴定+司法建议”和“公开听证+司法救助+社会救助+检察建议”等诉讼服务和法律监督有机融入综治中心,实行“法官+检察官+律师+特邀民事调解员”四方联动模式;公安系统按照“警种主战、派出所主防”职能体系,着重加强对非警务类矛盾纠纷的排查梳理。二是实现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转变。全市划分56个大网格、868个中网格、4555个小网格,配套出台15项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创新培育“入户联心”促平安、平安稳定“四人小组”等平安共建“新引擎”,推动政法各部门示范引领各级驻村干部、“两委”干部、网格员等“10+2”类联户人员“进网入格、综合履职”,用好“讲、看、听、问、帮”五字工作法,激活共解纠纷、共防风险、共筑平安“一盘棋”。三是实现从“数据孤岛”向“全量汇聚”转变。依托省“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全量汇聚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10非警务警情、“民情地图”平台等各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数据,实现“数据采集多元化-事件处置流程化-研判预警便捷化”。在全省范围内首创综治中心与公安基础管控中心协同联动模式,健全排查汇集、研判预警、协调联动、风险评估、闭环处置、质效评估等6项机制,提升综治中心对“人、地、事、物、组织”等治安要素动态感知,强化对“重大、疑难、突出”矛盾纠纷的研判调度,有效将其化解在初始阶段和萌芽状态。(市委政法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