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汕尾市以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改革为方向,探索“强村公司”发展模式,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增强村集体经济“输血、造血、活血”能力,为乡村振兴赋能聚力。
一、整合乡村资源,成立“强村公司”。针对集体经济增收路径狭窄、发展模式和收入来源单一、“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汕尾市鼓励引导各地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采用“县镇统筹推动、村集体自办、村企合作共建、跨村抱团联办”等形式,组建形式多样、产权清晰的“强村公司”,通过公司实体化运作、市场化运营模式,整合盘活碎片化资源资产,激活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全市共注册成立强村公司77家;镇级公司3家,村级74家;单村独资或村村联办的强村公司72家,村企联办5家。
二、突出市场导向,探索“多元运营”。紧盯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多维度探索“资产经营、产业发展、物业服务”等发展模式。资产经营模式。采用“资产整合+改造提升+项目招引”的方式,整合利用各类土地资源和闲置低效利用的房产,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与企业合作,充分挖掘闲置资产潜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例如,市城区东涌镇品清村成立品清横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为当地厂房、市场等资产资源运营活动提供中介服务,2023年公司收入25万元。产业发展模式。采用“强村公司+村集体+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方式,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集体经济增收。例如,陆丰市城东街道高美村成立高美村供销有限公司,通过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扩大高美茶种植规模,带动本地特色农产品销售,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物业服务模式。采用“强村公司+乡镇+村集体+农村劳动力”的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企业资源,承接政府、企业、小区等环境保洁服务项目。例如,陆河县螺溪镇螺溪社区成立陆河县志美物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今年以来收入近10万元,带动本地居民7人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
三、发挥龙头作用,联村“抱团发展”。探索创新“抱团发展”新路径,海丰县公平镇在全市率先开办镇经联总社所属集体经济公司——广东省理想公平农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镇党委、政府整合资源,通过强村公司带动,各村“抱团”发展,以投资入股、联合经营等形式开展合作,打破原来各村(社区)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优势互补、叠加发力。同时,当地利用公司平台优势,深挖各村特色,“一村一策”、量身定制差异化发展路径,谋划打造西坑万亩生态茶园、公平蛋鸡标准养殖基地、沉香树种植示范基地等多个特色产业项目,全镇23个村已全部实现“清零破十”,2023年新增4个集体收入破30万元的村。2024年2月,联安镇经济联合总社牵头成立广东省和美联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统筹16个经联社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承包绿化项目、广告及策划项目,收入合计约21万元,谋划打造陶瓷艺术创客基地,开发研学线路,进一步为本地劳动力提供“家门口”就业岗位。
四、强化政策保障,培育“善美英才”。汕尾市印发《汕尾市关于加快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汕尾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考核办法》《汕尾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攻坚年行动计划》,推广“强村公司”发展模式。探索“强村公司+村党组织+职业经理人”的运营模式,将“乡村CEO”纳入《汕尾市“善美英才”计划》体系,按照招聘一批、物色一批、授牌一批、选育一批“四个一批”,逐步从农业科技人才、本土致富能人等人才中选拔“乡村CEO”32人,培育出一批与乡村产业发展相适应、相匹配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例如,海丰县平东镇双墩村党支部书记、“乡村CEO”刘伟标牵头成立海丰县双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出“双墩大队”农产品产销模式,产品销售额超100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9万元。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施公寮村“乡村CEO”刘德江,创办“古堡咖啡”“浮日隐地”等网红咖啡馆,带动当地文旅火爆出圈,配合红海湾引进了汕尾市浮日湾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在施公寮投资打造集咖啡、民宿、冲浪运动为一体的文旅综合体项目。目前项目一期基本落地,“浮日湾”初现雏形,带动施公寮村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1.81万元,实现同比增长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