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蕴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5项,享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在这里,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交融汇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汕尾30项省级非遗吧——
玄武山庙会延续至今已有200多年,对碣石周边地区的人文发展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2007年6月,玄武山庙会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清代开始,每逢举办十年一度的重光庆典活动,当地群众就借此举行盛大的民俗文化活动。这时候,碣石镇各村、各社、各行业均提前做好筹备事宜。民间艺人也各显神通,设计、制作和排演出各种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龙灯、狮灯、鱼灯、大旗、花篮、高跷、高景、竹马戏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每逢此时,碣石镇各大街小巷火树银花,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烟花,各类活动同时定点举行。独具特色的是以元山寺为中心集结点的各社、村、行业组织参与庆典活动的民俗文艺娱乐节目,每次都连成长逾三四里的游艺队伍,浩浩荡荡、载歌载舞巡游于大小街道。整个碣石人山人海,欢天喜地,呈现出一派吉庆祥和的景象。 元山寺释道汇流,既奉道——供奉北帝(即北极真武元天上帝),也崇佛——供养释迦牟尼佛。玄武山庙会是以元山寺北帝、释迦牟尼佛为信仰中心,开展一系列宗教、娱神、游乐活动,包括演戏、民间歌舞、游艺表演等。玄武山的庙会一般有三种形式:以新春迎神礼佛求签为主要内容的庙会活动、以北帝诞演戏习俗为中心的庙会活动和以十年一度重光庆典为内容的庙会活动。其中,最普遍、最持久、最隆重的庙会形式是以北帝信仰为中心的正月求签活动。它不仅仅是碣石及周边地区的宗教民俗节日,还深深地吸引着潮汕、港澳东南亚的广大香客前来拜山朝圣,祈赐灵签。尤其是正月初四求“落马签”的场景,更是盛况空前:但见人潮涌动,香客云集,于初三子夜从四面八方会聚玄武山。这时元山寺内外,烛光流彩,香烟缭绕,已无一点空间,到处都是迎神礼佛、祈赐灵签的信众。这一求签习俗要持续一个春节,堪称玄武山一年一度的新春庙会。 此外,以十年一度重光庆典为内容的庙会活动也是元山寺一个重要的庙会。它是围绕佛像神像的开光和北帝的出巡为中心所展开的一系列宗教民俗活动。由于庆典活动内容繁多,必须提前产生理事机构,做好筹集庆典资金,修缮装饰庙宇、佛座神龛,佛像、神像重新妆金,组织文艺节目等筹备工作。并择定庆典活动的日期,一般多选择在当年农历十月或十一月。庆典期间,主要街道要彩天街和搭路关牌楼(俗称“火联匾”)。 东坑镇位于陆河县东部,是榕江水系发源地,自古民风淳朴,人文蔚秀。东坑地景始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是东坑上屋村先祖太公彭简宜从江苏省苏州府引进来的,依苏州民俗活动的做法集思广益,把民间传统戏剧巧妙结合进去而产生,至今已有250多年。2007年6月,东坑地景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坑地景旧称“搬地景”或“七寨花灯”,其突出特点是像搬家一样把春节期间制作、准备好的各种艺术作品在元宵节的晚上集中出游展示,以增添节日气氛,制造热闹共庆元宵,是当地一年一度的闹元宵巡游活动,出游时间是在晚上6点开始,从本村晒谷坪出发,沿7个村寨游行表演。主要是以汉族历史人物、传奇小说等为题材,编成一个个戏剧和传说人物节目,如《八仙骑八兽》《金山战鼓》《西游记》《天仙配》《三星拱照》等,辅以串花灯、耍金龙、舞狮、舞大象、挑花篮、扭秧歌、耍彩旗、耍花环,配以八音大锣鼓的鼓乐队,加上沿途燃放绚丽多彩的花灯炮、鞭炮、铁制的三连响,形成爆竹声震耳欲聋、烟花雾有若仙景的美丽夜晚,使山村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美妙无穷。地景产生后,民众又把迎神祈福有机地结合进去,形成了一项相对稳定的村与村之间的民俗艺术赛会。 东坑地景活动分为赛会和灯会。赛会是以小村为单位搭置灯楼或灯棚,灯由各家各户自行制作,挂于灯楼或灯棚,迎神贡品也由各户精心细作而成,供于灯棚内,如红白粿塔、米花糕塔、高头雄鸡等,均列入评比之列。比谁家的红白粿塔垒得高且富有艺术性,谁的米花糕高且经久不倒(米花糕为糖制品,遇南风易松软,故制作时必用上民间秘诀,才能使其在外摆放一整天不松不软不倒塌)。而村与村之间的评比,则看哪村的灯棚漂亮、灯的制作精巧且寓意深刻。灯的制作更是五彩纷呈,各显神通,如走马灯宫廷灯、观音坐莲灯等具有科技含量的灯也应运而生。 灯会是有固定的队列次序的。先是官锣开道,由四位耆宿长者和四位青年分掌(寓意老少同乐)八面大彩旗。接着是迎灯队伍。灯是用竹篾编成椭圆长筒状,外用纸壳裹着加刷桐油的漂亮小灯笼,均匀地悬于长竹竿上成串,每串13—14只,内点燃蜡烛。迎灯时,除头尾两人一手持提外,依次就是人两手分用,即一手持前串尾端,一手持后串前端,能使串串紧连不碍灯火(如此连成长列100米以上)。橙黄色的灯光明亮耀眼,远看如火龙晃动(寓意丁财两旺)。其后便是化装完美的地景队列(由于全程都是三五步配备一煤油筒火炬,故各演员的容貌姿态、服饰道具都明晰显现)。接着是八音大锣鼓高音吹擂民间乐曲,再跟随其后的就是四位穿戴礼服礼帽的长者,他们共同抬着本村长期供奉的伯公老爷彩轿(意为神人共乐元宵佳节,祈求风调雨顺、物阜民康)。 东坑地景是村民自觉参加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整个巡游队伍由300余人组成。以民族英雄人物、传奇故事、古典文学等为题材饰演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木兰从军金山战鼓、岳母刺字、八仙过海、薛仁贵征东等。地景的服装道具都是由该村老艺人指导制作而成。此中,老艺人们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把服装、道具工艺制作得更贴切、更形象、更利于提高艺术境界。 博美飘色俗称“博美美景”,据考证是在明朝洪武十二年即1379年从苏州传入的,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博美镇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都举办飘色表演,代代相传,并在传承中逐渐加以改进创新。2009年10月,博美飘色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博美飘色,设计巧妙,布局精致,突出了神奇、飘逸的特点。一架飘色可分为顶桩和下桩两部分,每架飘色高4.5米至5米,都以一个长2.5米、宽1.2米、高0.8米的景床为小舞台,台面站立的人物造型称为“屏”,也称“下桩”,凌空而起的历史英雄人物造型称为“飘”,也称“顶桩”。 博美飘色的核心是景梗的制作,它展现了设计的巧妙。景梗是支撑景童的支架,一般用钢条制成,将顶桩和下桩连成一个整体。设计好故事情节,并结合人物重量,巧妙利用力学原理,做到景台重心力的平衡,以免翻台倒塌。并巧妙地安排好景童的艺术造型。博美飘色景梗一般分为三段,便于演出前收藏、运输,同时又通过“出手”“背”和“倒吊”三种形式,把人物和景物的支撑点隐蔽起来,做得细腻工整、小巧玲珑。如此,既达到整台飘色的平衡,又达到隐蔽的艺术效果,从而突出“飘”在半空的绝技营造出“飘”的效果。 飘色的表演内容或颂扬英雄人物扶危济贫、除暴安良的义举,或赞扬英雄人物英勇无畏、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或记录扬善贬恶、呼唤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事例。故事多取材于地方戏剧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的英雄人物和神话传说中的故事情节。例如,《金山战鼓》《三关摆宴》《穆桂英挂帅》《刘明珠出征》《双白燕》《双玉鱼》《二度梅》《真假驸马》《三凤求凰》《京城会》《嫦娥奔月》《荔镜记》等几十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历史剧目,让观众在美的享受中又获得精神的陶冶。 飘色的另一大亮点就是景童,他们大多身着精美的戏服,打扮得光鲜艳丽,扮演成如《穆桂英挂帅》《双白燕》《刘明珠出征》等传统的民间故事、历史典故中的人物。人物打扮装束颇有正字戏风格,造型多姿多彩,演员扮相俊俏可人,服装色彩艳丽,使观众沉浸在民间艺术遐想之中,获得更多美的享受,并尽情联想,其乐无穷。 博美飘色凝聚了二百多年来民间艺人的艺术才华和心血,不仅糅合了地方戏剧文化,也结合了音乐、舞蹈艺术。博美飘色巡游时以本地特有的虎狮舞开道,后面跟着高举彩旗罗伞等的仪仗队伍,光彩夺目,相互辉映。再后面是巡游的主角——飘色。这样,打造出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神秘和隆重,形成“声、色、艺”立体组合的流动表演。博美飘色集历史文化、民间美学和古典艺术于一体,反映着博美地区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