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丰麒麟舞从狮舞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融武技、舞蹈、音乐和制作等传统文化于一体,主要流行于海丰、陆丰,传播与香港、台湾等地。
鼓声、唢呐声响起,一只只麒麟伴着配乐轻、重、缓、急的各种节奏舞动,时而左右摆头,时而匍匐在地,时而腾空跃起,踢腿、舔身、逗尾,挠耳、酣息等神态各异,将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麒麟舞狮造型独特,狮头偏大,古朴的形状体现在大脑袋和狮口,神气逼人的大眼睛、金色度角和夸张的艺术形象,制作以竹篾、冰秋纸、颜料为主要材料,“狮被”长约一丈余,宽约三尺,讲究传统文化礼仪。活动时间以春节为主,亦在祠宇落成和大型庆典之际,被人们尊为“驱煞”“迎祥”之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俗活动,数百年来既传播欢乐,也传承文武兼备的地方传统人文精神。
关联稿件: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