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记者 洪广凭 文/图
从空中鸟瞰陆河县,植被茂盛的森林、风光如画的田野、错落有致的农宅、通畅整洁的道路……一笔笔浓墨重彩汇聚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陆河县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八个美丽”构建乡村振兴综合体,连点成线,以线扩面,推动全域美丽,建设4.0版“未来乡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去年,该县乡村振兴模式被列为“全国乡村振兴县级典型案例”,写入中国农业出版社编制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
陆河乡村田园风光美如画。
全面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量
陆河是个山区县,产业发展是篇大文章。近年来,该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农村居民收入以及农业总产值逐年上升,实现农业农村经济飞速发展。
因该县山多地少,每年春耕是个重头戏。这几年,该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重点,研究制定“促春耕保供应”工作方案,加快探索“一亩地、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压实“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工程负责制,目前该县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4.75万亩,稳定了粮食生产,进一步推进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南万镇茶农在采茶。
青梅、茶叶、蜂蜜是该县传统的农业特色产业,该县围绕“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积极推进青梅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茶叶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目前已有东坑青梅专业镇和南万茶叶专业镇2个专业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共20个,涉及青梅、茶叶、油柑等特色农业种养;共有7家企业7个产品获得汕尾市名牌产品,现有有机产品认证7个、绿色食品认证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4个、地理标识产品认证2个。
陆河发展青梅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首要的是产业兴旺,而产业兴旺,依靠的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力量。该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该县共注册成立农民合作社405家,家庭农场178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3家,县级龙头企业20家,经营范围涉及种植、收购、加工等多方面。此外,还建立县域助农服务综合平台1个、镇村助农服务中心8个,服务农户1300多户;成立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196家和全省首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全省首家“两山银行”在南万挂牌,全面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量和经济社会生态绿色发展。
乡风文明建设显成效
每当夜幕降临,在乡村文化广场做健身操、跳广场舞的群众欢声笑语,尽享新时代、新农村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该县不断充实乡村文化基础建设,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积极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培养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制定《关于推进全县文明乡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开展“文明户”“美丽庭院”“陆河好人”等评选活动,以良好家风建设促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同时,制定《关于做好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健全一约四会的指导意见》,制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发挥农民参与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该县大力推进镇、村级全民健身广场、文体场地设施建设,补齐乡村文化软硬件短板,正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使村风民风逐渐好转,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县共创建全国文明村2个、省文明村4个、市文明村32个,完成全县8个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实现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打造“最干净最整洁的村庄”
不论走在村道、还是县城街道,陆河给人第一印象是环境卫生、路面干净。这些无不见证着陆河“创卫”迈出的铿锵脚步!
该县坚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提升硬件,加强生态宜居建设,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作为陆河的“网红打卡地”螺洞、北中、欧田等脱贫村,记者徜徉在古朴典雅,韵味盎然、富有现代美感的乡村道路,深感生活在这里的群众,其幸福感十足。
“厕所革命”方面,全县自然村按实际需求完成公厕建设197个,无害化公厕完成率100%,全县43178户农村户厕全部达到无害化标准,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垃圾革命”方面,形成了“户分类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无害化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日产日清208余吨垃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处理率均达到100%;“污水革命”方面,全县456个自然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直排现象全面制止,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目前正在全力推进农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战役。去年,该县提出并且做到打造“最干净最整洁的村庄”, 全部村庄已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绿化美化大幅度提升,打造出乡村“四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小公园)”,呈现出“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全新面貌,达到了“进村休闲娱乐、入户赏花摘果”的效果;全县117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干净整洁村庄”标准,其中有71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