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线上交易逐渐成为人们的主流购物方式,商家的广告宣传以及其他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评价已成为指引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参考。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海量信息时代,商家也意识到广告宣传及用户评价对于加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于是有些商家便动起了歪脑筋,利用虚假的广告宣传以及“刷”出来的用户好评,制造假象,导致消费者难辨真伪,扰乱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切实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市市场监管部门根据省市场监管局统一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要求,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积极发挥广告监管、网络监管等职能作用,针对辖区内旅游市场、近视防控、医疗和医美服务、牙科诊所等重点领域持续打击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违法行为。
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近年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宣传常常隐藏着虚假宣传,而该行为逐渐在众多领域开始显现,不利于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我市市场监管部门针对民生领域关注热点,严厉查处在商业宣传中虚假宣传扰乱市场的违法行为,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执法人员巡查现场。
案例1:揭秘汕尾市某科技有限公司虚假交易案
接获实名检举后,汕尾市市场监管局火速介入,查明汕尾市某科技有限公司在经营线上网店时,通过让亲朋在店铺下单后以微信、支付宝转账的方式退还下单款或支付一定的佣金委托第三方公司开展“刷单”活动的方式获取线上平台流量及曝光率,“刷单”金额达1300余万元。汕尾市市场监管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对汕尾市某科技有限公司作出罚款20万元的行政处罚。
线上消费蔚然成风,汕尾旅游形象亦深受其影响。许多游客在计划前来我市旅游时,都会通过各大线上平台搜索去做一些旅游攻略,比起商家的描述,游客们更愿意相信其他已经到店消费顾客的反馈。而一些不法商家为了打造店铺良好的经营口碑,雇佣刷手、水军冒充买家,虚构好评、成交量、收藏、加购等数据。此类违法行为带来的不实信息往往使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难以分辨真假好坏,增加了消费“踩雷”的风险,造成来汕旅游不好的消费体验。
案例2:揭露儿童青少年视力“康复”迷雾
近年来,市面上打着“降低度数”“恢复视力”等旗号的产品层出不穷,实则违背科学常识。近视作为不可逆的生理变化,任何逆转承诺纯属误导。一些不法商家往往会利用家长们对孩子的关心和焦虑,宣传一些不实信息,往往会列举一些看似有力的证据,比如一些所谓的“科学研究表明”,或者一些患者的“亲身经历”,但是,这些证据往往经不起推敲。
青少年近视防控一直是家长“心头石”,家长们不要一发现孩子近视就手足无措,盲目跟风寻求偏方或者非正规治疗,很容易成为不良商家的“韭菜”。无论是线下消费还是线上消费,都要擦亮眼睛、理性判断,牢记近视不能治愈,但可以预防和控制。
虚假宣传套路深 理性消费不踩“坑”
商业活动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式对其产品或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合的虚假信息宣传,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这种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市市场监管部门应着力提升服务和监管效能,加强对线上交易平台的监管,对于虚假宣传、产品质量不过关等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形成震慑作用。线上交易平台也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入驻商家经营行为管理,推动电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严格审核入驻商家的资质,完善消费者评价体系,确保其产品质量和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及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和纠纷,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更多的商家应当以诚信为本,如实介绍产品,尊重消费者的权益。对于头部企业来说,无论行业规模多大、人气多高,社会责任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更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和担当上,企业应以身作则,树立行业标杆,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同时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在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时,一旦发生消费纠纷,消费者与商家不能协商达成一致时,可拨打12345或1231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虚假宣传套路深,理性消费不踩“坑”,遇到欺诈不要怕,留好证据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