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记者 陈晓铭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红海湾聚焦‘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目标要求,始终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要求,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迅速升温、出新出彩。”日前,红海湾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卓雄峰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卓雄峰说,全市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结束后,红海湾第一时间成立了区党工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迅速召开动员大会,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专题研讨、巡回宣讲、红色故事会等形式,充分发挥微信、网站、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村级文化大礼堂等宣传阵地作用,在全区范围内掀起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热潮。在不折不扣认真贯彻落实好“规定动作”的同时,红海湾结合自身实际,在自选动作上也力求有特色。比如,统筹利用本地35处省级革命遗址,完成田墘红楼、抗日英烈陵园、东尾红色村庄等革命遗址和场馆的修缮和布展,擦亮“红色地标”,用好“实景教材”,打造4处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基地;开通红色文旅专线等等,让党史学习教育“走心”又“走新”。
学史力行,实干为民。红海湾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让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洗礼和提升,也让群众受教育、得实惠。卓雄峰告诉记者,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注重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体现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上,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是以高质量基层治理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民情地图”应用推广、区和街道两级联勤指挥中心建设基本完成,走在全市前列。充分运用“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运行机制,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红海湾样板。第一季度全区共接警情162条,总警情同比下降12.9%。二是以项目引进推动产业发展。今年以来新引进都市型现代精品农业项目2个、重点项目建设配套项目3个,投资总额19.26亿元,红海湾乐鑫德特色民宿项目正式签约落地,产业集聚效应初见成效。三是打好营商环境优化“组合拳”。设立产业孵化中心,出台相关奖励措施,免费提供律师咨询和企业会计代理记账,4家企业“拎包入驻”。推动区政务服务大厅提质升级,直接取消或替代取消行政审批事项231项、证明事项657项,政务环境更加高效便捷。四是多措并举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建成田墘新时代幼儿园一期工程,增加270个学前学位。恢复白沙中学为完全中学,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22个村级卫生站、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在建的区人民医院购入医疗设备,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五是纵深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以文惠民。推动4家老年幸福食堂开业,覆盖3个街道,为居家老人提供就餐服务。依法整治神龛神庙,引领时代新风尚。六是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落实抗旱供水保障应急措施和节水措施,打井38个、修建蓄水池6个,购置抽水机12部,开挖水渠8条,缓解全区农田耕种用水不足问题;对遮浪街道长沟村5户村民耕地确权登记问题予以及时解决。
如何把党员干部群众从学习教育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对此,红海湾有着清晰的目标和定位。
卓雄峰表示,红海湾将进一步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上下实功、见实效,坚定不移落实“三个纵深推进、五个更加重视、三个重点突破”。在具体路径上,一是聚焦基层基础建设,高质量抓好基层党建,实施新一轮加强基层党建三年行动;高质量抓好基层治理,以“民情地图”应用推广为抓手,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红海湾样板,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聚焦会战项目“双进”,强化领导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引进一批“大好高”项目,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优化落实项目协调推进和领导领办机制,实行“周汇总、月通报、季点评”,确保23个重点项目进度达到时序要求,形成更多实物量。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开展“无证明城市”创建,改善政务服务大厅环境,充分发挥产业孵化中心作用,全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二是聚焦产业培育转型,以“双招双引”为抓手,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通过项目引进来推动资源转化,引进大项目,推动红海湾滨海旅游文化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大湾区“后花园”,建设“城市阳台”“最美湾区”。注重城市能级提升,围绕年度任务和成功创建总目标,严格对照各项测评标准,坚决打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攻坚战。聚力乡村产业振兴,引入更多市场主体,融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推动遮浪乡村振兴示范带提质升级,全面推进田墘示范带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东洲示范带。锚定统筹协调发展,协调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紧盯共同富裕机制建设,深入实施“三大工程”,大力推进居民增收,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等方面短板底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在要素保障上寻找突破。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思路,优先把土地、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匹配给大项目、好项目,匹配给有潜力、有活力、有技术的企业,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要素保障。在金融融资上寻找突破。加大与金融机构、产业基金的对接,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用心用情引进更多社会资本,缓解融资难题。继续高标准谋划申报债券项目,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率。在激发动力上寻找突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加快对接配合,使红海湾机构改革早日落地,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奋力推动红海湾突破式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