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构建立体化交通体系。全面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赤(石)梅(陇)快线,推动揭普惠高速南延线建成通车,推进河源至汕尾铁路、深汕东改扩建、潮惠高速海城互通等项目前期工作。启动红海湾货运综合枢纽项目,推动白沙湖作业区新建2个15万吨公用码头和3号公用码头。力促国道324线海丰县城至梅陇段建成通车,加快国道236线城区段、国道228线上英至城东段及甲子至南塘段、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汕尾品清湖南岸段、省道241线海丰赤坑至汕尾城区段等道路建设。
——主动共建深汕新能源汽车走廊。持续提升深汕合作拓展区发展能级,推动比亚迪新一代电池、上海和达汽车配件南方中心等项目建成投产,精准招引电池零部件、三电系统等领域龙头企业,推动轮毂、电装部品、引擎机构部品等汽车电镀工艺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加快比亚迪汽车研发(汕尾)试验基地(一期)、新能源大巴电池组装生产线等项目建设,力争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增长8%以上。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等区域充电服务网络布局建设,新建公共充电桩400个,持续提升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
——主动做好紧密型帮扶协作。全面对接深圳对口帮扶协作,统筹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加强两地文化交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标准建设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加快成立园区平台公司,完成首期3亿元的发展基金组建,全面建成二期标准厂房,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助力“百千万工程”共享大健康、基础教育帮扶等示范项目建设,推进一批现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加快与深汕特别合作区一体化、无边界发展进程,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互通和产业分工协同布局。扎实推进深汕跨区域合作组团建设,提升区县级结对共建产业园区建设成效。积极对接省内纵向帮扶单位,争取导入更多政策、人才、资金和项目资源。
——主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组织200家以上企业参加广交会、高交会、进博会、“粤贸全球”计划等大型展会,助力电子产品、五金制品、珠宝首饰等开拓海外市场。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着力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推进自贸区联动发展区建设,组织实施第二批改革创新事项,开展差异化特色化制度创新探索。培育壮大金银珠宝首饰跨境电商产业带,建设跨境电商清关服务中心、汕港澳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基地,加快申报汕尾保税物流中心(B型),引进2家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企业、培育3家销售额亿元以上的跨境电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