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陆河县在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各项决策部署中,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以服务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实施强化党组织对村民小组领导管理监督的“123”工作法和深化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的“336”工作法,持续健全“民情地图+矛调中心”的数字化、精细化、多元化治理机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一、将党的领导夯实在组织“神经末梢”,以“123”工作法破解村民小组管理难题。在加强村民小组“神经末梢”的管理上,通过党建引领工作,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大力推行“123”工作法。一是牢牢抓住党的领导“一个核心”。将党组织建在村民小组上,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严格落实村民小组党小组(党支部)向行政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二是紧紧扭住村组账和印章“两个关键”。建立村民小组组账村监镇管、组章行政村管理制度,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三是精准把握队伍、阵地、保障“三个重点”。队伍方面,推行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和每月轮训,让小组长挑重担,在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等基层治理工作中当好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阵地方面,在村民小组建设党群服务站,打造党群互动、议事协商、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保障方面,每年下拨工作经费到村民小组党组织,提升其为民服务办事能力。“123”工作法的落实落细,有效解决了过去基层村民小组难管、失管的问题,特别是通过把村组账和印章两个“关键因素”牢牢掌握在党组织手中,实施提级规范管理,有效避免了因村民小组资金资产管理不到位造成村民小组与群众之间的矛盾隔闳,提升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度,夯实了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如新田镇联安村咸宜自然村的村民长期以来对村党组织信任度较低,党群、干群关系不够紧密,严重制约着村庄的治理和发展。自2021年通过推行“123”工作法以来,在联安村党组织的监督和引导下,咸宜村民小组逐渐得到群众支持,顺利组织流转了200亩土地,引进投资额1.35亿的万科养猪场项目,增加了村小组的集体经济收入。
二、将服务效能体现于党的“肌体细胞”,以“336”工作法强化党员示范引领作用。陆河县积极发挥党员这一党的“肌体细胞”在基层治理中的关键作用,深化基层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探索推行“三定、三评、六带头”工作法。“三定”即“定岗、定责、定量”,由村党组织结合辖区内党员情况按片区设立党员中心户,确定其六项职责,合理安排工作任务;“三评”即建立“领导点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的党员中心户评价体系;“六带头”即明确“带头做好政策宣传员、带头做好民情收集员、带头做好矛盾调解员、带头做好群众服务员、带头做好致富帮扶员、带头做好评议监督员”的党员中心户工作目标。2021年以来,陆河县各镇因地制宜推行“336”工作法,有效激发了党员群众共同参与乡村治理的主观能动性,绘就了党群“同心圆”,延长了基层治理“半径”。如螺溪镇欧田村建立了针对农村党员行动表现进行量化评分的党员积分评价制度,以及涵盖村规民约遵守情况、人居环境整治参与度、生产生活积极性等方面的村民积分评价制度,购置一些生活用品设立“积分兑换超市”,引导党员和村民通过齐心共治“赚”积分,“兑”出乡村治理环境的持续好转。
三、将数字赋能贯穿到基层“治理触角”,以“民情地图+矛调中心”前移治理关口。陆河县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推动基层党委、政府从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向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转变,各镇建立健全综治中心“一厅五室”(即群众接待大厅、调解室、心理咨询室、部门进驻室、网格化管理室、研判分析室),强化线上“民情地图”和线下“矛调中心”的联动,赋能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能力。线上,依托“民情地图”平台,对网格员上报事件、“善美村居”小程序群众投诉、专线举报信访等进行归类、分析、处置、调度、跟进和反馈,将治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每个角落,实现村情民意的及时掌握和矛盾纠纷的统一收集,对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线下,在综治中心成立“矛调中心”(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全面整合公、检、法、司、信访等部门调处资源,建立诉调、检调、警调、专调、访调“五调联动”加社会力量调处的工作体系(5+X联调模式),形成“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实现群众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进一步强化了基层治理的“触角延伸”和“关口前移”。2021年,陆河县运用“民情地图”平台累计办结提交事件12245件,各级调解组织排查调处矛盾纠纷531件,有力促进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