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这一天,“跨越千年 相聚汕尾”2025年迎春非遗戏曲交流展演在汕尾市马思聪艺术中心举行,这是全省首台综合性“非遗戏曲春晚”,七大剧种同台切磋,为观众呈现一场南北交融的文艺盛宴。
随着中国传统春节申遗成功,我国迎来了首个“非遗版”春节。汕尾拥有深厚的非遗底蕴,9项国家级、30项省级、75项市级非遗项目争奇斗艳,成就了其“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灿若星河的非遗项目中,戏曲是其中一颗璀璨明珠,尤其是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这三大稀有剧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凝聚了海陆丰人民的智慧结晶。
海陆丰素有“戏曲之乡”和“戏剧宝地”之美称。从明初到清初,先后有三个剧种——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传入粤东,最后都在海陆丰植根,且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白字弦、正字鼓、西秦大镲响街肚”“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正是海陆丰人酷爱看戏、演戏的生动写照。
展演现场
每个汕尾人关于“年味”的记忆里,都有熟悉动人的戏曲旋律。看戏是汕尾人春节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台上余音绕梁,台下观者如织,大人看戏看剧情,小孩们“醉翁之意不在酒”,只为图个热闹。
在“非遗版春节”上演“非遗戏曲春晚”,不但展示了汕尾非遗文化保护成果,更是在烟火气与文化味的交融中,触动了汕尾人的乡愁记忆,添了年趣、浓了年味、聚了人心。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非遗戏曲交流展演,进一步挖掘本地非遗文化,活化本地非遗资源,也邀请外地非遗同台演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非遗的魅力,找回记忆中的年味,过一个仪式感满满的‘非遗版春节’。”汕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郑进铅说。
线下,观众沉浸其中;线上,同样可以近距离观看。此次展演在南方+客户端全程直播,让更多戏迷足不出户,在家就能欣赏到高水准的戏曲盛宴。
展演现场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展演现场,各个剧种轮番亮相:海陆丰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3大剧种“打头阵”;随后的豫剧《抬花轿》精彩纷呈;粤曲《咏梅》音韵婉转悠扬;潮剧《一人做事一人当》颇具特色;秦腔《天女散花》带领观众走进古老声腔的神秘世界……四功五法、文武相生,灯影氍毹、精彩纷呈。
本次展演汇聚了海陆丰西秦戏、白字戏、正字戏及秦腔、豫剧、粤剧、潮剧共7个剧种,集结了省内外多位戏曲名家和优秀青年演员,既有各剧种领军人物同台演绎的剧目荟萃,也有梨园新秀倾情互动的情景演绎,通过串戏、互演、合演等形式,溯源海陆丰戏剧与其他戏剧的渊源关系,展现不同剧种的艺术魅力。
展演现场
“我们这次从洛阳到汕尾演出,是一场有深度的跨文化对话。”参演此次活动的国家一级演员、洛阳豫剧院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关美利说。有专家指出,河南豫剧是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一,与汕尾西秦戏同根同源,二者的起源都与秦腔有密切关系,无论从音乐声腔、表演行式和艺术风格、行当设置及传统剧目都有许多共性。
据《广东戏曲简史》一书记载,广东地方戏曲基本上是由外来剧种与广东的地方语言、民间艺术、人民生活相融合的产物。
汕尾戏曲也不例外。西秦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秦腔,正字戏起源于浙江温州(永嘉),二者唱的都不是汕尾本地方言,而是中州官话。
白字戏则是在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汕尾等粤东地区,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改用当地方言演唱。
这些“戏剧界的活化石”跨越千里远道而来,经过岁月长河的洗礼在海陆丰大地扎根,数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无不彰显了汕尾人民对优秀文化的孜孜追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胸怀。
展演现场
本次展演大咖云集,有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之一齐爱云、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崔玉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西秦戏代表性传承人吕维平、广东艺术职业学院粤剧学院院长邓志驹等,他们不仅是各剧种的佼佼者,也是艺术交融的“文化使者”。
展演现场
整场展演分为五个部分三大篇章,第三篇章以“穆桂英故事”为串联,上演正字戏、西秦戏、豫剧“三戏同台”的壮观场面,不同剧种交相辉映,碰撞出艺术的绚丽火花。
正字戏表演风格粗犷豪放、雄浑激昂,长于武戏,一招一式尽显穆桂英的出色武艺;西秦戏表演风格豪放雄壮,长于史诗叙述,使穆桂英“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内涵更加荡气回肠;豫剧唱腔高亢激昂,动作矫健有力,将穆桂英挂帅出征的豪情壮志演绎得淋漓尽致……
“像今天这样几个剧种唱一个戏的现象实属难得,这场展演是一次文化的大融合,推动了彼此交流,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有益于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洛阳豫剧院艺术总监、导演李广海说。
展演现场
从火爆全网的《武家坡2021》到越剧《新龙门客栈》的一票难求,“文化自信”唤醒了年轻人对戏曲的血脉觉醒。
此次展演,不论是台上还是台下,都不乏年轻人的面孔。其中,“90后”青年演员陈嘉明格外引人注目,此次由他主演的西秦戏《连环计·小宴》在年轻人群体里“圈粉”无数。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高材生,陈嘉明毕业后婉拒大城市剧团的邀请,返回家乡当起稀有剧种传承人,将昆曲柔和唱腔融入西秦戏演出,让西秦戏走向全国大舞台。
“90后”青年演员陈嘉明
“年轻人在哪里,白字戏演出就应该到哪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吴佩锦不但在星海音乐学院开设白字戏公共选修课,还开辟短视频、直播等第二舞台,吸引更多年轻人认识和喜欢白字戏。
吴佩锦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项目
近年来,汕尾对戏曲传承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全省首部稀有剧种传承保护政府规章《汕尾市稀有剧种传承保护办法》,持续组织实施精品创作工程,大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不断壮大戏曲传承人才队伍。
古戏新唱,隽永悠长,跨越天南海北,穿越时间长河,来到今天,期待它步履不停,在海陆丰这片人文沃土薪火相传、青蓝永续。